袁绍、曹操家族崛起的关键时点在哪里?

高旭评历史 2024-04-20 06:12:25

桓帝即位之后,仍然只是梁家手中的一个傀儡而已,而梁冀先后立了冲、质、桓三帝,创造了东汉外戚的一个新纪录。但在专断朝政前,朝廷还有一个刺头杜乔需要拔出。

杜乔,字叔荣,司马懿的老乡,河内人。

杜乔出身官宦世家,祖上累世为二千石官员。

和帝时期开始变成三公级高官的豪族往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点。

因为和帝之后,就没有一个勤勉、明白的皇帝了,注意哈,咱们把勤勉放在了最前面,因为刘秀设计的这套制度,很多命令都绕过三公,通过尚书颁发文件,直接下达给外朝。如此一来,皇权达到了自秦汉以来的最巅峰。

限制三公权力的目标是达到了,皇帝的负荷也快超标了,过去五日一朝的皇帝那就是勤政的好皇帝,刘秀则达到了“每旦视朝,日仄乃罢”的恐怖程度。

他是熬下来了,他的子孙能否扛得住呢?

再加上东汉中后期大都由外戚执政,基本选的都是些小皇帝,如此一来,自然形成官官相护的局面。

就比如群雄割据初期的扛把子袁绍,汝南袁家起源于跟窦宪不对付的司徒袁安,袁家因为这次站队成功在和帝亲政后占据了有利身位,在历次权力斗争中两头下注(外戚和宦官),不显山露水,像李固那样挑起事端,从而在最高级别的舞台再也没下去过。

而那位李固,他爹李郃在和帝时代入仕当上了尚书令后官至司徒,他自己又当上了三公,要不是非要和梁冀对着干,东汉末年最强势的就该是他们李家。为啥这么说呢,看看李固的太尉府:至于表举荐达,例皆门徒;及所辟召,靡非先旧。或富室财赂,或子壻婚属。

李固推荐了一大堆姻亲和老乡,占据了国家级、省部级领导岗位,这些人互为姻亲互为乡里,自然会出现互相提携的聚集效应,给他们几十年,你说李家有多牛?!

总之,像“家世州郡”、“世仕州郡”、“家世二千石”、“世为二千石”、“世吏二千石”、“累世二千石”、“五世二千石”这种词语几乎充斥于东汉中后期的史书,门阀政治的雏形开始慢慢露出模样。

杜乔少年好学,研习《韩诗》、《京氏易》、《欧阳尚书》,以孝行而闻名。受司徒杨震征辟,累任南郡太守,东海国相,入朝授任侍中。

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八月,顺帝派杜乔等八使分别到各州郡进行视察,表扬有德行和忠于职守的地方官吏。对于贪赃枉法的人,如果是刺史、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吏,迅速上奏朝廷;县令、县长及以下的官吏,就地直接逮捕法办。

杜乔受命巡察兖州,他上表奏称太山太守李固政绩为天下第一,从此两人互相扶持,顺帝朝最有名的双子星杜乔与李固正式出道。

李固因多次阻扰梁家的立帝人选,终被拿下梁氏兄妹拿下,但是梁后对杜乔颇为欣赏,,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六月,梁后让杜乔接替胡广(胡广也是一个重要角色,后面咱们再介绍),出任太尉。

桓帝登基后,对梁冀投桃报李,赏赐“拥立”之首功的梁冀一万三千户(后来追加到三万户),开大将军府,与三公之府合称“四府”(大将军府的官属成倍增加,超出三公府一倍),封梁冀之子和两个弟弟为万户侯。

三公与七名太监也跟着受封:太尉胡广封安乐乡侯,司徒赵戒封厨亭侯,司空袁汤封安国亭侯,曹腾封费亭侯。

介绍下汉朝的封爵制度。侯爵分4等:县侯、乡侯、亭侯和关内侯。其中,县侯可以获得一个到几个县封地,以及数千至数万户属民,拥有一万户以上属民的最高等县侯叫做“万户侯”;乡侯获得数百至数千户属民,如胡广;亭侯获得数百户属民,如袁汤和曹腾;关内侯没有真正的封地,只是定期从政府领取一些俸禄。这些侯爵都是世袭的,只要汉朝不灭亡,他们的家族成员没有犯法,其子孙就可以永远当贵族,享受从封地里征收的赋税。

手笔有点太大了,杜乔上疏劝阻,桓帝没有理睬。

八月,桓帝准备纳梁冀的妹妹梁女莹为后,梁冀暗示皇室应拿出厚礼,桓帝心领神会,派人给梁府送去黄金两万斤及雁璧、乘马、束帛等作为聘礼。

杜乔根据旧的典章再次阻止,理由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个聘礼已经够天下百姓吃上一年了。

两次事件大大惹怒了梁冀,梁冀看在梁后的面子上,还想再给他一次机会,于是托杜乔举自己的心腹汜宫为尚书,杜乔不肯答应,坚决不肯采纳,两人从此彻底交恶。

九月洛阳发生地震九月,梁冀托口京师地震将其免官(西汉大儒董仲舒曾提出过一套天人感应理论。它是指人能感应天,天也能对人发生作用,预知灾难的发生。汉代的人们普遍认为地震是人间失德导致的,官员勾结、结党营私、欺压百姓,皇帝昏庸或后宫涉及前朝政事都是失德的范围。地震发生之后,朝廷必须反思、肃清失德行为,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渐渐地,地震沦为汉朝廷政治舞台上各方激斗的工具)

梁冀知道即便将李固、杜乔罢官,不久朝廷又会将他们启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除去,永绝后患。

为此他不惜制造了桓帝朝最大的政治事件:清河王谋反。

就在杜桥罢官不久,清河发生惊变,清河人刘文和南郡认刘鲔相打算拥立刘蒜为皇帝,两人光天化日下闯进官府劫持了清河国相谢暠,威胁他:应当拥立清河王刘蒜当皇帝,由您当三公。

谢暠诟骂他们,反被刘文刺杀。

更离奇的还在后面,朝廷得知事变后,迅速发兵逮捕刘文和刘鲔,连基本的审讯的都没有,就将其诛杀。

随后,有关官吏迅速上奏弹劾刘蒜,说他意图谋反,刘蒜因罪被贬爵为尉氏侯,并被放逐到桂阳(今湖南省郴州市)。

此案疑点重重!

两个平民居然敢玩掉脑袋的活?

他们有什么能力在官府杀了当地的最高长官!官府的保卫力量在干什么?

为什么谋逆大案却不经过三公审判?

聪慧的刘蒜已经读懂了背后的潜台词:有人要斩草除根。

绝望的他自杀了。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梁冀派人指控李固、杜乔和刘文、刘鲔等人互相勾结,请求将其逮捕治罪。

李固被抓后,整个洛阳震动,李固的门生全体出动,身戴刑具到宫门上诉王调和赵承等数十人带着铁铐木枷去宫廷上诉辩诬,准备与李固一同下监(门生勃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鈇锧诣阙通诉)

梁后不堪其扰,她也不想接将事态扩大,于是下令梁冀放人,在太后的压力下,梁冀只得遵照执行。等到李固出狱之时,洛阳的大街小巷都齐呼万岁(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

这里面更多的都是那数万太学生,梁家上台后,为了扩大家族的影响力,梁妠下令扩大太学招生规模,学生人数一度达到了三万人之多。

家底厚,年纪轻,不怕事,这些太学生的“革命意愿”那是相当强,由此可见当士大夫掌握舆论后,其爆发出的力量会有多恐怖!

梁冀大为惊骇,他彻底看清了李固等人的力量,一旦东山再起,他们梁家都不要皇帝出手,就会被李固拿下(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

梁冀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重新弹劾李固和刘文、刘鲔相勾结的旧案(太后应该也看清了,默许了梁冀的行动)

大臣们畏惧梁冀的权势,不敢顶撞,只有大将军长史吴对李固的冤狱不忿,向梁冀据理力争。梁冀大怒,吴祐遂辞官归家。

李固再度入狱,梁冀决定一劳永逸解决二人,下令伪造李固的造反奏书,以此为由,将其处死。

临死之前,李固写信给三公胡广、赵戒:

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文、宣。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矣,夫复何言!

李固受国家厚恩,所以竭尽忠心,目的是想辅佐皇室。现在梁氏荒廖作乱,你们却曲意顺从,史官都会把这些记下来的!

胡广、赵戒看到李固所写的遗书后,悲伤惭愧,但也不过是长叹流泪而已(广、戒得书悲惭,皆长叹流涕)

在家族利益和维护正义如何取舍上,这些人可精明的很。

梁冀团灭了李固、杜乔,外戚和士大夫的较量也落下了帷幕,大权在手的梁冀开始了“封神”的13年。

梁氏一门,前后共有七人封侯、三位皇后、六名贵人、两位大将军,诰命夫人、女封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梁氏党羽遍布天下州郡,宫中宦官也大多是梁家亲信。

四方进贡先入梁府,百官升迁,先要去梁冀府上谢恩,然后才敢去尚书台走程序,如果要评选东汉外戚权势的大小,梁家要称第二,没人敢当第一!

0 阅读:59

高旭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