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脱离宋朝的一段隐秘:辽圣宗隆绪对李继迁的收容拉拢

和运超 2024-05-05 17:53:14

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时年仅十二岁,确实起初还是个孩子,基本仰仗母亲萧绰,包括身边韩德让、耶律斜轸、耶律休哥、室昉、马得臣等等一干文武贤臣。至少前十年左右,他基本是以学习为主,如前所述,在马得臣的影响下,圣宗可说从小已经积累较多的中原儒学影响。

到了统和七年、八年左右,也就是辽军挫败宋军最得力的雍熙北伐阶段,辽军威势已经远播四方。党项、吐蕃等西边部族已经深受震动,尤其当时的李继迁为了对付宋军,明确趁机遣使表达与辽朝的交好。当时很重要、也经常被后人忽视的一点,李继迁正在此时率先被辽册封为夏王,由此坚定了他要把握机遇弃宋自立的决心。

辽圣宗统和年号钱币

党项部落早年获得唐朝赐姓为李,拥有定难军节度使头衔,本来具有夏、银、宥、绥一共四州地盘。后梁为安抚,一度封首领李仁福为陇西郡王,这个是有鉴于党项部族此前活动于陇西到陇右的范围,可得到李唐安置和任命,大体上是过去朔方郡的范围,所以随即后唐册封李仁福改为朔方王。后周起初恢复新首领李彝殷为陇西郡王,随后晋改为西平王(本来李仁福身故后是传位给长子李彝超,但李彝超在位时间不长,后晋年间就病故)。

赵宋建立后,党项李氏一直延续尊中原传统是向宋朝臣属和入贡的,李氏的活动也没有超出原来的定难军辖区,按说他们与漠北契丹就几乎没有什么官方交道。与他们有交集的还是党项部族过去在河西地区的吐蕃、回鹘、吐浑,包括沙陀等部族。甚至早年他们仅有与契丹的一次交道还是敌对的,后晋出帝开运元年(944),首领李彝殷一度出兵帮后晋对付契丹(无非是后方袭扰牵制一下,缓解当时契丹不满后晋石重贵的翻脸出兵讨伐),后因功还被加授契丹西南面招讨使。

到宋太宗光义继位后,当时定难军先后有李光睿和李继筠两任节度使,李继筠病故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其弟李继捧继位,据说对家族内李继迁等人无法控制,就上书朝廷表示愿意效法其他地方纳土归并入宋(指他们家族前去京师开封,效法吴越、南唐、后蜀、南平、南楚等各地世家首领的结局)。太宗光义大喜过望,接纳了李继捧一家,并赐名赵保忠。

当时李继捧大约不到二十岁,论年纪和对族弟李继迁滋生的野心,确实有过这种念头。此前的兄长李继筠比他也大不了多少,对宋军收复河东,曾经加以支援,确实党项对宋朝一向是臣属姿态,而当时宋军雄心勃勃大有混一天下的气势,所以,党项部落不论部族本身还是占据的州县,无须质疑其历来是归属中原朝廷管辖的。

问题就出在族弟李继迁身上,他比李继捧似乎还小一岁,他反而不肯听从既为首领又为族兄的李继捧安排整个家族归宋。李继迁的父亲李光俨是李光睿的族弟,本来他与李光睿、李继捧之间就隔了不止一层。李继捧是有意归并宋朝,赵宋方面又要求李氏整个部落亲族悉数入宋,实际就根本不打算再让有威望的党项首领盘踞在定难军辖区。这时候,年纪轻轻的李继迁就很不满,趁着宋军还未深入,提前逃离定难军,开始寻求其他偏远部落势力支持,重新设法立足。

辽史有关书籍

仅存的一些西夏史书称李继迁是往漠北方向逃跑,先招募散居的党项部落,其实进展并不顺利。本来这些散居族人对他一家没有什么归属感,何况他才二十左右,实力单薄,也不看好他能够有什么作为。但李继迁靠拿出祖宗拓拔思忠的画像哭诉,这样才聚集了一些族人依附,然后走上对抗宋军,要收复定难军州县的道路。

不出意外,李继迁起初的反抗行动也不见成效。他为了壮大力量,又朝河西活动,去争取更多党项部落归附,结好南山诸部。两三年后,自身力量确实得到很大发展,但是对定难军诸州的争夺,始终没有太大的成绩。正是这期间,李继迁也知晓宋军多次和漠北的契丹交战(李继迁单独出逃收复党项各部再与宋军争夺定难军,恰为宋太宗雍熙年间,辽方面正好就是圣宗隆绪新立的统和初年),李继迁开始调转方向,寻求与契丹辽朝结盟。

统和四年(986)六月,党项几支进攻银州的人马都遭遇败绩,甚至一些头领投降宋军,李继迁非常受挫。其时,宋军正在大举进攻幽云地区,实际行动已经颇为失利,到七月,宋军基本败退。李继迁趁机遣使向辽示好,辽方面当然也打探过宋军周边战事,对李继迁代表西部党项部落的来投积极拢络,辽朝率先就册封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

得到辽方的支持和授命,李继迁就继续进攻定难军。宋太宗赵光义闻知李继迁改投辽人,就打算启用归顺入宋的李继捧来分化党项部落。辽统和六年(宋端拱元年,988),李继迁遣使向辽入贡继续维持关系。

当得知李继捧回到夏州以后,害怕属下部落随之离散,李继迁很快亲自入辽争取契丹亲贵的支持,并诉说得罪族兄的经过。当时圣宗、太后等都很明白,李继迁的举动就是一种平衡伎俩,许诺一些名头无所谓,但不打算再给予什么实质性的利益。但李继迁对争取辽人却坚持不懈,最终双方以部落结盟习俗,将宗室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嫁给李继迁,然后以三千匹马作为陪嫁给了党项部落。

统和八年(宋淳化元年、990)四月,李继迁与族兄李继捧战于夏州北面的安庆泽(夏州古时已属于长城外,地形以荒漠为主,安庆泽在历史上大体只出现这一次较为有名的事件,到底是哪里的河流水泽颇为神秘),李继迁派破丑重遇贵至夏州诈降李继捧。李继迁率领部落攻城,破丑重遇贵在城中接应,李继捧大败(但并未得到夏州)。这一年十二月,辽进封李继迁为夏王。

次年初,李继迁再攻夏州,宋军派兵来增援。李继迁随即调转攻势,于夏七月先占领银、绥二州。有所收获后,李继迁采取缓兵之计,愿意与宋和好。宋无奈之下授给李继迁“银州观察使”的封号,赐姓名赵保吉。但李继迁仍然继续与契丹结好,并联结辽军多次袭击宋西北边境。

统和十年(宋淳化三年、992)正月,李继迁再次摆弄手段,说服此前降宋的族兄李继捧也归附辽朝(推测应该是可以像他一样从两头拿好处),还建议李继捧去辽请命入贡,如此大约可以拿到更多赏赐。其实,圣宗隆绪和承天太后已经听闻李继迁与宋有和解,感觉他居心叵测,就派遣西南招讨使韩德威率兵持诏前去银州询问李继迁。

韩德威是重臣韩德让的五弟(仅小一岁),前面提过,当年韩匡嗣身故期间同样曾被夺情启用,一直坐镇西南防范西部党项等各部。承天太后曾授予宝剑,允许他便宜从事,足见器重和信任。对李继迁的接纳,本来就是韩德威在西面最先接到诉求,然后向圣宗、太后建议采纳,表明如此大约能够制衡宋人云云,甚至李继迁与辽的结亲据说也是韩德威的主意,以为通过和亲可以巩固党项此后归附辽朝。

影视剧中的萧太后形象

万万没有想到,这是辽人的一厢情愿。尽管当时李继迁的自身实力尚弱,既要对付族兄李继捧,又要在河西不断壮大实力,还要设法周旋在辽宋两大阵营之间,不被他们反杀。这样一个危机重重的局面下,李继迁居然摸爬滚打挺过来了,还慢慢壮大基业,足以令后人不得不佩服,他确实发挥超乎寻常的、卓越的纵横捭阖之术,表现得八面玲珑。韩德威亲自引军到银州之后,李继迁居然以西征为借口不见辽使。

韩德威大怒,纵兵大掠银州之后撤回。这时,李继迁还要缓和关系,党项根本羽翼未丰,他不敢贸然就与辽宋同时作对。自从依附辽朝后,每一年的进贡之物都需要从河西部族强行征用,不仅物资迅速匮乏,且百姓显然对其逐渐不满,如此下去,李继迁要想真正立足极为不利,他再次施展玲珑手段谋求图存。

当时宋人商贩因受朝廷严令管控,无法前往西北贸易,李继迁就上书宋太宗请求开放边禁,还称他们虽是“西戎”,可也是大宋之百姓,太宗光义被一顶大帽一扣,下诏允许双方互市。

随后,李继迁因韩德威带着辽军大掠银州,又反而上告圣宗和太后,表明他们没有背弃大辽。辽方下诏允许李继迁继续归附,于是再次遣使入辽上贡维持关系。

统和十三年(995)正月,这时候,西北党项和辽的关系更进一步,韩德威率党项勒浪嵬部首领马尾等从振武军(今属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带)进犯赵宋(史书特意记下这一天‘戊申日’是正月初一),镇守府州多年的观察使折御卿率轻骑邀击之,大败辽军一万多人于子河汊(又名紫河镇,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紫河入黄河口处)。

这是折御卿生平最荣耀的一笔,他为名将折德扆之幼子,兄长折御勋,年纪与杨业相仿佛,推测嫁给杨业的折氏是其排行居次的姐姐。折御卿从太祖末年已经坐镇府州,参加过宋军收复河东的大战,折御卿继承了名将世家的赫赫威名。需要强调的是,麟州折家本也是党项出身,所以麟州、府州毗邻李氏之前坐拥的定难军,就在西北党项部落世代活动的范围。而宋人正是采取他们习性相近,容易安抚笼络之策,麟州折氏、绥州高氏均为党项出身的武将世家。

而勒浪部族人,说来有点墙头草。本来见李继迁等依附辽,也跟着附辽,还追随辽军行动。但辽军出击失败则反打一把,他们扮成宋军府州兵蹑其后,趁势攻之,辽军遭遇腹背受敌,勒浪部的反杀却一并算在宋军身上,死者十有六七。辽将阵亡二十余人,韩德威仅以身免,勒浪部反而取得大量战利品,成为最大获利者。由于勒浪部本身是不愿归宋的,否则当初李继捧纳土率部入宋时早就听从了,所以宋人只有放任他们归去。

同年冬,韩德威得知府州守将折御卿病重,在李继迁的怂恿下再次出击府州。这一幕足见李继迁的手腕,他的说辞是让韩德威领辽军一雪前耻,折御卿抱病出战。韩德威的大军听得折御卿又大举迎战,一时有些停步不前。此时,折母曾派人想要把他接回家养病,折御卿已经奉命出发,对家人说:"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言讫泣下。结果刚出城没两天就病死在军营 年仅三十八岁,这一次没有与辽军正式交战。而折御卿实际是为宋军御边和整训练兵累死的。

影视剧中的韩德让形象

因宋军新丧大将,李继迁果断出击收复绥、银二州,然后上报太宗光义索要宥、夏等州。这些州县不断受到几方你争我夺,宋军其实早已迁徙了大量百姓到宋的境内另行安置。李继迁对此很不满,他一度引军另外去攻打庆州(今甘肃庆阳一带)、灵州(今宁夏灵武一带),顺便掠夺人丁和物资。此后直到太宗光义驾崩,李继迁仍背靠辽军,不断袭扰宋境,也一度打击吐蕃在河西的势力,为将来拓展河西而埋下伏笔。

但换一个角度看,党项和契丹的关系,由于党项本身与宋的纷争,伴随与辽的姻亲结盟,确实不少党项部落选择依附辽人,在相对习惯的漠北边地散居,生活上较为安宁。李继迁为了纵横辽宋之间,尤其为拿回定难军地盘,不能两头作战,对辽的一方相对态度缓和,而且他已经深知当时辽宋矛盾远在他与宋人之上,他需要借重这一背景(也是韩德威每每会被其驱使的根源),反之,对于党项百姓的迁居,李继迁唯有暂时放任,而这一批党项百姓却成为后来元昊崛起后,他们与辽人矛盾的导火线。

由于在圣宗隆绪期间,辽宋之间的战事同样激烈,所以当取得澶渊之盟的和解后,圣宗才真正逐步停息大举军事活动,而大辽也以整顿内部和发展经济人文为主,迎来盛世。当时塞外大量的部族地盘,所谓的经济无非就是很传统的商旅贸易,那么,西部与党项、回鹘、吐蕃等等,尤其今天看来的丝绸之路显得异常典型,辽与党项共同清除回鹘、吐蕃的影响也便成了一致的目标。

伴随宋军连连挫败过后,辽军声威也远播西域地区,不少过去对宋交好的边疆部落也都纷纷与辽示好。像回鹘、于阗、师子、吐浑、阿萨兰(就是位于高昌的西州回鹘部落,不同于前面的是指河西地区的回鹘)、室韦、包括东部女真等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部落都在这个节点被记载连续不断地入辽朝贡,显示大辽在东西各方部落的地位和声望迅速提升。

不过,在众多边疆部落中,高丽是唯一一个辽军早已下定决心要动武的,只不过由于辽军重心一直在南面的宋人,后方行动始终有些不利,在圣宗前期的效果不太理想,到后期才真正深入高丽的军事行动。

前期统和十一年(993),辽军大张旗鼓挺进高丽,这是圣宗继位之初就打算对付高丽的行动延续,当年曾因宋军大举来犯而半路叫停。不过这一次辽军措施不当,这次虽然攻入高丽,客观来说讨伐不算很成功,但高丽毕竟受到惊吓,很快选择遣使请罪,然后在两年中连连入贡,比如送一些鹰等特产,得到萧绰和圣宗认可。统和十三年九月,辽方正式派出使者册封高丽王治为王,几年后统和十六年(998)又遣使册封王诵为新的高丽王,多少标志着高丽已经基本成为臣服契丹的藩邦。

前面笔者也说了,在统和十年以后,圣宗隆绪已经二十多岁,实际隆绪已经开始要出面处理许多的事务。只不过重大的事务和军务肯定是以承天太后萧绰为主,接见各方使节,提倡科举,一些民生事务,隆绪已经参与;统和十五年以后,推进开垦荒地多种植树木,招募百姓开发耕种,让各地赈济贫苦百姓等等,事务更加繁多。

统和二十三、二十四年是重大转折,太后萧绰最后一件大事——对宋征伐以澶渊结盟为终局。表面是和谈平局,实际无法否认契丹大辽的赢面更大,因为辽方得到宋人年年缴纳的岁币,至少是看得见的好处。统和二十三年(1005)十月,第一笔岁币正式送到辽方。为此,圣宗隆绪在接下来的统和二十五年到二十六年,利用宋人岁币营建了中京大定府(两年就初步建成)。

影视剧中的赵光义形象

后来谭其骧等学界前辈一般认为这是辽代后期的都城,当然,也有学者表示不能确定,毕竟契丹宗室亲贵的习性还是保持着四季游牧,他们基本还是以捺钵行营宫帐为议事场所,这一传统哪怕到末年天祚延禧都没有变。辽人的几大京师全都是在一些礼仪场所才体现都城的作用,中京大定府是圣宗隆绪的一大建树,当然是有巨大的意义,但是否成为核心都城的定制,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事例可以在后期几代辽主中得到证明。

这几年里,隆绪已经三十多岁,承天太后在大功告成和上尊号以后基本放手让隆绪完全主事,没过两年太后身故。圣宗隆绪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军务大事就是再次讨伐高丽,此前册封的王诵被臣下康肇所害,另外拥立其从兄王询,如此作为让大辽宗主感到不满,隆绪就下令进军讨伐。

此事得到女真部落积极响应(高丽的这次变故本来就是女真方面告知契丹),称献出万匹良马请求从征,可能想从高丽得到好处。

当时的辽军自然也是处于巅峰实力,这一次出征就体现出强大的威势,将领耶律敌鲁、萧排押作战十分勇猛,最终围困开京。实际高丽一面作战,一面在不断遣使求和,但辽军没有同意,直到围困开京未能攻克,最终王询逃奔罗州,辽军于统和二十九年正月初一进入开京,动手焚毁城池。

与此同时,高丽的西京也受到辽军攻打,守护比较顽固,一些后方地区仍然有反抗,一些被俘虏的使臣人员也在不断表达求和意愿,圣宗隆绪不愿将战事僵持,就同意请和,然后提前让辽军撤离高丽。

王询得到大辽退军的消息后,这才返回开京,然后派出使者去圣宗身边表示答谢。这时,圣宗要求王询亲自前来朝拜显示诚意,王询则以生病为由婉拒,如此辽方感觉王询可能归顺之意不够,又要求让出江东六州。开泰二年(1013),辽方派耶律资忠(耶律行平)前往索取六州,高丽坚决不同意。

这里有一个不容易被后人理解,显得十分微妙的事情,为什么辽人会如此咄咄逼人,要向高丽索要六州地盘?这个概念如有一比,相当于辽人曾向宋人索要燕南故地,反之,其实也好比宋人向辽人索要幽云故地!在当时情形下都十分敏感,尽管说来都事出有因。

高丽,虽然是一个由王氏新建的朝代,但名号还是地方都延续唐代的高句丽,高丽在混一半岛各州县的时候,当时中土辽与高丽之间的我们东北土地上居住的是什么人?女真!由于辽前期的经营重心一直是设法南进中原,对后方并没有太多在意,且以安抚笼络高丽为主,所以高丽却趁机把一些女真部族和其生活的土地逐渐蚕食,这个举动与当年高句丽在隋唐之际逐渐西进是一模一样。

为此,他们在鸭绿江以东到清川江之间,先后修筑了六座城池,分别是兴化、龙州、通州、铁州、龟州、郭州,是为江东六州!若查看高丽地图,这六州的分布正好是从辽的东北部挺进高丽的主要通道(偏下方临近渤海),更北面自然也以女真等更多边疆部族为主(但不可否认,也有高丽人在慢慢朝北方活动,在后面的一百年里,其实高丽为扩大从半岛深入北方的势力范围,确实挺进到了女真人中间,不断扩建城堡,接下来就有了所谓东北九城的说法),而且可以想象当年基本是原始山林,还尚未开发。

影视剧中的辽圣宗形象

高丽对这一片地方已经经营了几十年,自然不会轻易舍弃。双方矛盾渐渐升级,辽人在鸭绿江修浮桥并筑城江东,双方不断发生摩擦。这时,高丽调转矛头决心归附赵宋,开泰四年(1015)扣押使节耶律资忠,然后派侍郎郭元赴宋朝贡告急,翌年郭元回来后停用圣宗的开泰年号,改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号。

赵宋虽然对高丽来附表示欣赏,但此时距离澶渊结盟才十年,对来之不易的相安无事十分看重,自然不可能如高丽所愿出兵救援。辽开泰七年(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十二月,辽东平郡王萧排押率称十万大军征讨高丽。王询派姜邯赞、姜民瞻率兵二十万迎战。笔者感觉双方人员数字都很夸大,不过,高丽史书称当时修开京外城征用人力已达二十多万,从修城的概念来说,事态紧迫,动员规模很大是很有根据。就此推断,迎战辽军那也是万分紧急状况,假如高丽作战人数能够达二十万左右,无疑也包含征用民间力量,单纯兵力动员到二十万不大可能,无非是过度渲染他们全力以赴的色彩。

翌年正月,萧排押逼近开京,由于高丽方面防备严密,辽军只在附近俘掠而还,于撤军途中遭遇姜邯赞的打击,高丽取得所谓龟州大捷。一战而胜后,高丽见好就收,于辽开泰九年(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二月派李作仁出使契丹,请称藩纳贡如故,跟着三月就释放耶律资忠。

辽方面为了息事宁人,也放弃了对江东六州的索取和要求王询亲朝。两年后,大辽派遣萧怀礼册封王询为高丽王,高丽也恢复对契丹的臣服,并重新使用契丹年号。此后十年,王询积极恢复高丽境内的经济民生,实际表现颇有作为,最后王询和圣宗耶律隆绪都死于同一年,也算是颇为巧合。

1 阅读:11

和运超

简介:专栏作家,影评人,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