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90后”蔡斯民,留真·留神·留心

99艺术 2024-04-25 10:06:31

《留真·留神·留心——蔡斯民摄影与文献展》正在宋庄美术馆展出,由蓝庆伟担任策展人,144件摄影作品和丰富的档案文献共同构成了这场回顾性展览。

记录是摄影最初的意义,将过往转化为永恒的图像。作为新加坡著名摄影家,蔡斯民的生命历程与艺术历程横跨整个20世纪。他历时多年拍摄的“留真”、“留神”系列,达成了人们通过阅读艺术史和作品无法获得的真实。多年后他通过多元的身份,以展览、艺术市场、学术项目等方式方法促进东南亚以及更广泛的区域的艺术交流,被视为海外市场引导中国当代艺术潮流的先驱人物。

《留真·留神·留心——蔡斯民摄影与文献展》开幕式现场

精神群像

定格中国一代大师的生动瞬间

跟随蔡斯民的镜头回溯历史,展览占据了美术馆的两层空间,一楼的“留心”包括“蔡斯民的成长经历、家庭和事业”、“介入当代”、“中国当代艺术在新加坡”、“蔡斯民与西南中国”、“蔡斯民与东南亚”、“朋友们(家人)眼中的图与话”、“艺术家为蔡斯民画的肖像”及“新加坡艺术(新家坡艺术之声)”,这些文献档案以多重视角展现立体且多面的蔡斯民。

《留真·留神·留心——蔡斯民摄影与文献展》展览现场

记录了当代中国画名家像传的“留真”系列及“留神”系列集中在二楼。“留真”系列展出了他所拍摄的14位中国画名家朱屺瞻、刘海粟、黄君璧、赵少昂、陈文希、王己千、李可染、叶浅予、吴作人、陆俨少、谢稚柳、黎雄才、唐云、关山月的84件摄影作品。时光流逝,照片里的大师们已相继离世,在此次展览这些精神群像得以再现,不失为蔡斯民对中国美术史大师形象档案的重要奉献。

《留真·留神·留心——蔡斯民摄影与文献展》展览现场

“留神”系列展出了60幅蔡斯民于上世纪80、90年代所拍摄的吴冠中影像作品的集萃,包括吴冠中在新加坡,印尼,英国,法国工作和游历过程中的写照,将画作背后画家真实、生活的一面生动展现出来。

《留真·留神·留心——蔡斯民摄影与文献展》展览现场

这些摄影作品是见证中国历史的档案,也是对画家艺术创作的另一种注解。随着捐赠的善举,这些摄影作品成为当代艺术档案库文献的重要组成与补充。通过更多的研究和使用,将发挥出它的意义、使命和价值。

方力钧为蔡斯民颁发作品捐赠证书

艺为人生

倾力推动中国当代艺术

上世纪80年代,如果没有机缘开启“留真”这一对老一代中国画家拍摄生活艺术像传的系列,蔡斯民依旧头顶商业广告巨子的光环,不乏有新加坡航空公司这样的大客户。《留真》的出版使他获得了新加坡艺术界的最高荣誉新加坡文化奖。

在长达70年的艺术历程中,蔡斯民不断自我挑战,从传统到当代,从摄影师转变为艺术策展人、藏家,步履不停,逐心而行。

蔡斯民与《红与灰:来自中国的8位前卫艺术家》

参展艺术家合影,1997年

在藏家、画廊屈指可数的年代,斯民艺苑从1997年开始专注当代艺术,这对中国当代艺术而言无疑是绝渡逢舟。《红与灰:来自中国的8 位前卫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进入新加坡市场,更是首个在东南亚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

蔡斯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倾力推动,无形间成为一位力量巨大的贡献者,甚至影响了之后东南亚当代艺术发展。

蔡斯民和成都艺术家在蓝顶工作室,2005年

同一时期,蔡斯民在成都建立了个人工作室,这是他往来于中国大陆各地的落脚地,也成了新加坡艺术家往来于新加坡与成都间的艺术据点。

《留真·留神·留心——蔡斯民摄影与文献展》为人们展现了蔡斯民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重要历程的参与、推动和见证,是这一段历史的鲜活表达。

蓝庆伟 策展人

Q&A

Q = 99 艺术

A = 蓝庆伟

Q

为何以“留真·留神·留心”作为这场具有回顾性展览的主题?

A: “留真·留神·留心”对应了展览的三个部分以及所形成的互动关系。 “留真”主要是蔡斯民拍摄的14位中国传统水墨大家摄影作品,1989年至今这一系列在新加坡和中国北京、上海、沈阳、西安、杭州、台北、香港等地相继举行展览,热度不减,此次展览是第30次展出。

作为吴冠中在新加坡的合作者,“留神”聚焦了他拍摄的60幅吴冠中作品。

不同于他赋予艺术家的“留真”与“留神”,“留心”是赋予蔡斯民的。 90年代初,他便在新加坡开设了斯民艺苑画廊,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东南亚地区的桥梁。将文献部分定名为“留心”,与“留真”“留神”相呼应,在他92岁的高龄,通过文献档案回顾他的艺术经历。

《蔡斯民艺术人生》,2023年

Q

展览从策划到呈现筹备了多久?与艺术家有何种碰撞?

A: 大概筹备了半年多。2023年,90周岁的蔡斯民在新加坡出版了《蔡斯民艺术人生》,书中整理了他与艺术之间的往事与缘分,这本书也成为此次展览的缘起。

如果了解蔡斯民与艺术之间的往事与缘分的人,可能会觉得对他的了解已经很丰富了,但展览呈现出了蔡斯民的多重维度,让这种熟悉变得陌生。于当代艺术而言,蔡斯民从现代到当代的转向,是此次展览的重要学术问题。展览场地在宋庄美术馆(当代艺术档案库),这让展览的文献性显得尤为重要。

Q

此次展览对蔡斯民的展示,有大家熟知的一面,也有未知的一面,未知的一面主要是指?

A: 此次展览有几组二元对立的关系,我比较注重在熟悉与陌生的呈现上。蔡斯民是新加坡文化奖章得主,他用镜头留住了一代大师们的神情风采。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是他对当代领域的涉足,以艺术策展人与藏家身份不遗余力推广着中国当代艺术。

从地缘关系来看,除了展现他在新加坡的经历,也将目光聚焦于东南亚以及更广泛的区域,蔡斯民通过展览、艺术市场、学术项目等方式方法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艺术交流。而成都建立的工作室是他往来于中国大陆各地的落脚地。

此外,蔡斯民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并因每一项爱好开启了不同程度的收藏类目,包括石头、烟斗、相机等,这些收藏是个人生活私密性和丰富性的强烈体现。

《红与灰:来自中国的8位前卫艺术家》,斯民艺苑,新加坡,1997年

从右至左,后排:王广义、叶永青、毛旭辉、周春芽;

前排:岳敏君、刘炜、魏广庆、蔡斯民、栗宪庭、张晓刚

Q

他的艺术经历与中国艺术的重要发展历程有怎样的关系?

A: 蔡斯民更多的是从艺术市场的角度来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

首先,除了他自己的画廊,彼时他协助中国嘉德拍卖拓展东南亚艺术市场,成功助推中国当代艺术家走出国门,更由此走向了国际。这与中国当代艺术2000年前后的发展相应验。

其次,他在新加坡举办了很多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从策展和展览的层面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1997年《红与灰:来自中国的8 位前卫艺术家》在新加坡的举办,王广义、岳敏君、周春芽等艺术家参展。此展之后,他便与中国当代艺术结下了终身难解的缘分。

蔡斯民 新加坡著名摄影家

Q&A

Q = 99 艺术

A =蔡斯民

Q

从展览主题、作品选择与展览最终的视觉呈现,希望传递给大众怎样的感受与思考?

A: 我把这次展览视为人生记录,一个片断而已。去年我在新加坡举办了“艺术人生”大展并出版了同名书籍,此次展览即以这本书为基底。岁数对我而言只是一个数字,我对艺术非常热爱,是艺术给予了我力量和动力。

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摄影,后来跻身广告业。80年代,我想以艺术家的身份做自己,开始了“留真”系列的拍摄。这一系列从90年代展出至今已经展出了30次,都是在美术馆展出。这次展览还展出了一些文献档案,斯民艺苑成立30多年来举办了160多场展览,此次展览只是部分的呈现,所以我说这次展览只是过往经历的片断之一。

《留真—当代中国画名家像传》 中文版1989年出版

Q

在你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一睹很多艺术大家的风采。哪些艺术家的拍摄比较难忘?

A: “留真”系列全部拍摄于上世纪80、90年代,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朱屺瞻是14位名家中年事最高的,他虽然年纪大但讲话声音小,像小孩子,非常亲切。

朱屺瞻,蔡斯民拍摄,1984-1988年

唐云和这些老先生不一样,他喜欢喝茶、喝酒和抽斗。我知道他爱吃螃蟹,就策划在秋天拍摄,给他准备了螃蟹和酒,我在和他对酒时按下了快门。当时喝酒的酒瓶我还留着做纪念。

唐云,蔡斯民摄,1984-1988年

还有一张是李可染和陆俨少正式会面的经典合影作品,当时陆俨少住在杭州,李可染在北京,二人很少有机会见面。1987年我听说陆俨少去了北京,于是立马飞去北京,组织两人见面。拍摄期间我还录下了两人交谈的录音,或许一生只有一次这样的对话。

陆俨少与李可染,蔡斯民摄,1984-1988年

“留神”系列是吴冠中松弛状态下的深度写真。吴冠中是传奇人物,他敢怒敢言,提出了“风筝不断线”、“笔墨等于零”等理论。1985年至2000年,我跟踪拍摄吴冠中十余年,基本上采用传统胶片相机拍摄,作品从生活记录的角度出发,捕捉到了吴冠中在日常状态下的生动表情和珍贵瞬间。

吴冠中在新加坡鸟类公园写生,蔡斯民拍摄,1988年

Q

此次展览是一个有回顾性的展览,回望过往的创作,你有着什么样的感触?

A: 回忆是一种很美丽的感觉。能够和这些艺术家一起喝酒、碰面很难得,也给我很多美丽的回忆。

Q

在你心里,始终贯穿的的摄影创作的精神核心或是理念是什么?

A: 我的拍摄主要集中在人物上,在人物拍摄时一定要捕捉到他的个性。我先要认识这个人,了解他的性格和体会他带给我的感觉,才会去拍摄,所以每个系列都花费了很多时间和心血在上面。

Q

展览介绍中提到了你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并因每一项爱好开启了不同程度的收藏类目?

A: 我做画廊的目的并非为了收藏,而是把作品介绍给藏家。我售出过近200幅吴冠中的作品,但我自己没有买过一件。我收藏我喜欢的东西,手表、酒,抽斗,不一定很贵只是为了爱好。

蔡斯民在位于皇后坊大厦画廊,1994-1995年

Q

作为摄影家、画廊主,如何看待你与中国当代艺术结下的缘分?

A: 1984年,我接到新加坡航空公司商业拍摄的委托来到中国,以此为机缘结识了一批20世纪的中国艺术大师。

90年代初我做画廊,当时没有什么经验,传统的也做、新加坡艺术家也做。后来我常常去中央美术学院,对接触到的中国当代艺术触动很大。1997年我和栗宪庭策划了绘画展《红与灰:来自中国的8位前卫艺术家》,,参展艺术家有刘炜、张晓刚、魏光庆、王广义、毛旭辉、叶永青、岳敏君、周春芽。展览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期,新加坡美术馆举办了东南亚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上述艺术家均有参展,另有方力钧、郭晋等艺术家也参与其中。虽然没有卖出作品,从那以后我和这些艺术家成了朋友,情谊持续到了现在。

《红与灰:来自中国的8位前卫艺术家》展览海报

斯民艺苑,新加坡,1997年

最初我和传统艺术接触比较多,一下子转到了当代艺术,人们或许觉得惊奇,我认为传统的东西在当时也很当代,发展到今天成为了现代艺术,将来也会有更新的艺术出来,这是一个自然的、发展的过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