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这些明星都要来兰州开演唱会?

金针 2024-02-04 09:51:13

“为一首歌,奔赴一座城”,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潮流生活方式。

网友说,时代真的变了,去年,我十八线的老家,都在大搞音乐节和演唱会了,很多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明星都下沉到了自家门口。

在社交平台“演唱会下沉到县城之后”这则热搜词条中,一位定位在新疆的博主说:“希望国内的演唱会能多靠近大西北,西北在演唱会方面是文化荒漠,太不容易了”。

评论区的甘肃人狠狠点头表示:“来兰州吧家人们,我们修了个很像样子的奥体中心,但是还没有一场像样子的演唱会谁懂啊”……

其实兰州奥体中心自2022年建成投运后,先后承接了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WTT球星挑战赛、郎朗星河奇旅音乐会等一些知名赛事和音乐会,但在演唱会方面,确实弱了一些。

去年在兰州开专场演唱会的歌手好像只有薛之谦,其他几场拼盘演唱会,也来了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明星和歌手,比如邓紫棋、黄子韬、胡彦斌、王铮亮、汪苏泷、苏醒等。

但似乎只有邓紫棋在的那场带来了一些人流和声量,还有几场甚至票卖到一半没下文了。

一进入2024年,这个话题又开始讨论了。小某书上甚至有人爆料:今年兰州有两场超级大咖的个人演唱会已基本确定,箭头指向了天王级的歌神和E神(但陈奕迅刚刚官宣西安了)。

还有西北歌迷呼声比较高的张杰,爆料说目前正在走流程、谈招商,大概率年后官宣,大家就等着订机票订酒店吧……

还有张信哲、莫文蔚、苏有朋等明星歌手,要么在去年官宣过城市计划,要么就是网友们期盼的小道消息满天飞。

尤其是莫文蔚,2019年的“工地女王”,虽然热闹,但是也让兰州人面上有点尴尬。

毕竟前两年的情况是,歌神去了隔壁,女王来了只有工地……

如今,在场地方面,我们终于不再捉襟见肘了,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演唱会方面还是差点意思。

虽然网传的这些明星、歌手今年是不是真的要来兰州开演唱会还不确定,但兰州人期待演唱会,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事。

而站在发展的角度,对一座城市而言,“观演+旅游”当下已经成为了一种文旅吸流的公式。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平均跨城观演率超过50%,这对于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城市而言,是一个潜藏的巨大机会。

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那些承接了演唱会的小城,往往都非常积极主动。

比如,南阳的迷笛音乐节期间,市委书记、市长都亲自去火车站迎接乐迷了。再送一波具有当地特色的小礼品,单这个尊贵待遇,就已经值回几百块钱的票价了。

有的还送当地旅游景点的套票,这不直接把歌迷们摁在当地了。

很多地方为了办演唱会,也是一路开绿灯,审批提速、减免租金、演唱会前后随时调度公共交通专程接送观众,都是最基本的。

甚至还有的城市,为了一场音乐节、演唱会,修了条新路出来……

这些城市为啥这么拼,看一下一场演唱会能给一座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就清晰明了了。

最直观的就是人流量,一个大家可能以前都没听过名字的小城,一场嘉宾配置在线的音乐节,随随便便吸引超10万人次观众的参与。

加上家门口的父老乡亲、志愿者,全城都在积极参与,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一场演唱会之所以能承载太多期待,排在首位的就是它能带来各种经济收入。

抛开门票不谈,周边民宿、餐饮、文创等旅游产业的联动收入,都会受到很大带动,这种数据一查一大把。

所以,演唱会的下沉一场双向奔赴。尤其是拼盘,这可能是为数不多能保证多方利益最大化的一个形式了。

但很多城市大型演唱会结束后,歌迷往往会针对城市的管理、交通、服务等各方面的水平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影响着城市的大众美誉度。

因此,跨城观演带给城市们的,除了切实的利益之外,更像是一场考试。

最新出炉的《2023中国“演出+旅游”消费趋势报告》显示,目的地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有很大差别。

像北京、西安、成都等,这样拥有丰富人文资源及当季演出资源的目的地,往往更受青睐。

那话又说回来了,比拼人文资源,兰州也不差啊。

一个有雄厚的历史底蕴、迤逦的自然风光和大把美食的城市,没道理得不到大家的青睐。

去年夏天,兰州文旅呼声最高的那一个时段,很多人在政府留言板殷切反馈,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一波流量机会,来提升兰州的知名度。

其中,关于演唱会和音乐节的占比最大。

尽管黄河风情线是兰州重点打造的旅游名片,但目前的黄河风情线景区还是以较为简单的硬件景观为主,除了体验羊皮筏子,基本没有什么能体现兰州城市精神风貌、拉动旅游消费、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型文化活动。

但其实兰州在民谣、摇滚、说唱等方面都有可以开发的文旅价值,九十年代的霍乱,类人猿,点串,残响以及东方红等乐队。

后来风靡全国的野孩子,低苦艾等民谣乐队……兰州其实有一大批在全国都有深远印象的音乐人和作品。

那么多的民谣在歌唱兰州,我们完全可以借势,在白塔山下广场、中山桥广场、黄河索道亲水平台、兰州老街和黄河楼等场地举办具有西北特色的,兰州味道的黄河之滨音乐节……

对比大兴土木的修建一个五A景区,举办一场演唱会、音乐会,反而应该更现实。

城市本就是因集聚而诞生,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这种底色在今天,就是和大众产生共鸣,并转化成文化价值的关键,兰州从来不缺这种底色,但缺一个介质来实现这种转化。

总结那些因为一场演唱会、音乐节而让整座城市占据热搜榜单的案例,他们的经验无非就是,第一,拥有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

今年,除了能够容纳6万人的奥体中心,兰州还有新修的能容纳2.38万人的七里河体育场,完全具备大型演唱活动的条件。

其次就是营商环境的优化,在演唱会审批阶段,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将更受到演出行业经营主体的青睐。

这一点,很多城市已经给我们打过样了,有的城市演唱会审批最快能在一天内通过。

然后就是演唱会当日应急管理,保障观众体验。

其实这一点,去年的几次演唱会,兰州做的都还不错,公共交通提前规划,提示,引导,延时运行等都在线。

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演唱会引流后,还要思考“留客之道”。在保障演唱会体验的基础上,如何让城市“曲终人不散”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偷师别家,基本就是延长和扩大演出市场的消费链,在明星演唱会跨省引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丰富演出形式。

比如西昌的烧烤音乐节,把露营烧烤节与户外音乐节融合,利用演唱会和音乐节延伸文旅的消费链,兰州的明火烧烤也很有特色啊。

常见的还有,把演出和文旅资源联动,用文化特色来加持文旅消费的体验,比如用演唱会门票联动景区门票。

看了演唱会、音乐会,凭票黄河楼免费参观啊,黄河游轮、羊皮筏子免费坐啊……虽然流量是有限的,但我们还可以想办法把它变成回头客。

“演唱会+文旅”这个组合形式,已成为了当下最火的城市消费新业态,也被视作快速激活本地经济的消费密码。

2024年,期待兰州赶紧跟上趟!

0 阅读:3

金针

简介:观点和故事,是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