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两个卫青,你知道吗,汉卫青是我们熟知的

小良分享 2023-05-30 08:07:56

在明代抗击日寇的光辉历程中,蓬莱岛不仅出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而且出了许多英雄人物,都是我们需要缅怀和尊敬的。《明史·卷一百七十五·列传》中记载,在明朝名将辈出的时候,登州的名将中,最有名的就是卫青,被宣德陛下赐名为“今日之卫青,可与汉人相媲美”。

中国古代有两位“卫青”,一位是西汉的著名将领,一位是明代的著名将领。汉朝卫青,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代的卫青,征战边疆,征战沙场,浴血奋战,意气风发,丝毫不落下风。卫青在明朝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个朝代,都曾担任过都尉,左军都尉,加过轻车将军,龙虎将军,紫金御史,从一品,为蓬莱国历代官员中的第一人。

明朝永乐十四年,卫青领兵赴登州,剿灭外敌。永乐18年,唐赛儿率领一支农民队伍,在安丘发动突袭,击溃了明朝军队。卫青受令,率领千余铁骑,日夜兼程,直抵安丘,一举击溃了叛军。明宣德八年,卫青率3800余名士卒,开往登州,与外敌周旋,讨伐外敌。他率部驻守在山东登州沿岸,巡备海道十余年,风雨不侵,与海盗周旋。在战场上,他以一人之力,击毙过成千上万的海盗,让他们心惊胆战,为登州沿海地区的百姓,维护了明朝边疆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为卫青在外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明宣德陛下对他进行了最大的嘉赏:“诏令宣城伯卫青:率兵出征,发忠贾勇,迎难而上,以少胜多。不为名利而战,不为罪恶而战,只为保护百姓而战,这才是真正的大将军。”除此之外,还有九次额外的嘉奖,皇帝陛下还赐下了一副对联:“山东最大的家族,海国都城。”钦赐卫氏昭穆(排行)十六个大字:守国之时,宗元之天,永存(续)时(代)景(光),传(光)始(光)。华夏古往今来,唯有孔孟曾颜一族,蓬莱古往今来,唯有一人能做到这一点。

卫青的功绩,在《山东通志》《登州府志》《蓬莱县志》中都有记载,影响着后世,影响着后世。卫青的《墓志铭》,现藏于济南博物院,其结论为:“其人,生于明初,卒于明初,寿六十余。其人威武雄壮,通晓古代用兵之道,临危不乱,以攻对攻,号令严厉,士卒乐用。事母太夫人孝顺,对兄长好,忠辅列圣,威震五代,功勋赫赫,军衔赫赫,纵是古今大将,也不能与之相比。可以说,他没有辜负朝廷的期望,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这才是真正的永生之道。”

魏青死后,明英宗派了一位官员来悼念他。山东沿海地区的民众对卫青十分敬仰,因此,他们要求国家为其修建一座宗祠。尤其是蓬莱人,更是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于明末正统二年(一四三七年),在蓬莱阁的院子里修建了一座“魏宣城公庙”,供后人供奉(后改作其他用途)。卫氏宗祠内,挂着一副楹联。

《两清御外患》的下联是《七出立大功》,指的是汉、明两代,中国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卫青,两个人都是抗击外患的民族英雄。

卫青战功卓著,曾任金吾左卫,山东行军都统,后又加宣城侯,授龙虎大将军,为朝廷重臣。蓬莱诸国的文臣武将中,只有徐安一人获得了一个“伯”字的封号,那就是明魏清。明代的五位君王,也曾对卫青赞不绝口。

明星都有错误,英雄也会犯错误。洪熙元年(一四二五年),卫青以假报军需,假说缺少弓箭,请求调拨一万张弓,两万根弦,三十万支箭,明仁宗应允,结果因为犯罪,被抓进了大牢。最后,因为他的功劳,被朝廷重新封了起来。自那以后,卫青对皇族的忠诚就更大了,甘愿为皇族赴汤蹈火。卫青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调到了济南,担任山东都督,主持一方治安,在济南大帅的住处一直到了退休。

“将中出猛将,一片赤胆忠心”,卫青的后代更是没有辜负家族的期望,继承了祖德宗功,一代又一代的人杰不断涌现,实在是难能可贵。卫青的长子卫翼继承了济南卫的统领之位;次子卫颖,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封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封为宣城伯爵。卫青第七代孙卫时纯,世袭玄城侯爵位,其爵位为“玄武侯”。崇祯五年,也就是“壬申事变”发生在登州,当时的“壬申事变”中,叛徒孔有德谋明投清,在登州城中大开杀戒,杀了整整七天,造成了无数人的伤亡。卫青的七代孙卫时春率领家族与敌人殊死搏斗,最终在敌人的围攻下,率领家族三十二名成员自缢身亡,壮烈牺牲。卫氏一脉,宁死不降,其英雄气概,令人叹为观止,体现了一种赤子之心,体现了一种中国人的铁骨铮铮气概。

2 阅读:192

小良分享

简介:原创解说,喜欢的话,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