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官二代,我们是否对他要求过高?

光阴故里 2020-02-25 23:01:02

后人在评价刘禅时,往往会出现两种声音。

1.更多人只记住了刘禅不战而降的懦弱,身为国君,未能以身殉国,身为人子,未能坚守父业:身为领袖,未能以身作则:投降后受封安乐公,软禁于洛阳。酒宴上不怀好意的司马昭故意询问,你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一句千古名言"此间乐,不思蜀“,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众人眼中软弱无能的昏君。

《三国志集解》评价此事时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

2. 另一种声音却恰恰相反.刘禅作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占据西南一隅做了四十年的天子.看似无为,实则大有文章。人人都只记住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却忘了其身后人人信任的刘禅,若是只凭他的昏庸无能,怎能存活这么久,蜀汉还一度出现“田畴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盛景。所以他并不像众人说的那么愚钝。相反,他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一句“乐不思蜀”全身而退,得以安度晚年。

刘禅这个人,就是一个普通人。

和所有资质一般的普通人一样,身处的环境和身边的人总是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代枭雄刘备在经历荆州和夷陵兵败后在永安宫抑郁而终时,临终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刘备又嘱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禅遵照遗嘱,他要做的就是让别人好好做事,刘禅也乐得安逸,反倒是诸葛亮殚精竭虑,“出师未捷身先死”!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董允又接过了接力棒,刘禅还是只能在管教下当皇帝。

刘禅真正掌握实权的时候已经是将近五十的年纪,此时刘禅已经放弃了革命理想,容易妥协于现实,更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变好(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或变坏(黄皓),这并没有错,因为绝大部分的凡人、普通人都是这样的,像那种拼搏几十年直到暮年任然雄心壮志不熄的人终究是极少数。

景耀流年(263年)邓艾出奇兵抄小路,攻破绵竹,直奔成都城下,整个蜀汉朝廷乱成一锅粥,刘禅接受 光禄大夫谯周的提议,决定降魏。至此蜀汉在西南地区的统治正式结束。

刘禅顺势而为至少也避免了生灵涂炭。他投降时蜀汉的形势早已不容乐观,连年北伐未能进咫尺之地,百姓负担沉重,财政难以为继。

然而,更多人只记住了刘禅不战而降的懦弱。却忘了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在成王败寇的理念下,像刘禅这样的亡国之君只能被贴上昏庸无能的标签了。

刘禅虽然不足以称贤明,但也不至于称其昏庸无能!

0 阅读:0

光阴故里

简介:光阴故里忆往昔,斑驳岁月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