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与李成梁是什么关系?李成梁又为什么要培养他?

含双谈历史 2024-05-06 05:57:13

01

现如今关于努尔哈赤与李成梁是什么关系的说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是李成梁的亲兵。

第二种说法是、努尔哈赤是李成梁的养子。

第三种说法是、努尔哈赤是李成梁的奴仆。

这三种说法是一种不如一种,但真的可信吗?其实只有一种可信。

关于努尔哈赤是李成梁奴仆这一种说法,出自于《皇清开国方略》,这一本书虽然是清朝的官方史书,但这个说法明显有问题。

你试想一下,如果努尔哈赤是你的先祖,你会不会将你的先祖是前朝将领奴仆这一点写在史书里面?这不就是自己往自己的脸上扇巴掌吗?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出现呢?与一个人脱离不了关系,这个人就是黄道周。

《皇清开国方略》主要抄袭的就是他的著作《博物典汇》,而他这一辈子最主要的功绩就是抗清。

他本人担任过南明的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而他的死则是因为被俘殉国。

你说就这么一个人,他的著作里能有努尔哈赤的好话吗?

正是因为《皇清开国方略》存在水分,所以才属于二手史料。

虽然它是官方修的,但在史学界,它的参考价值也就仅仅比野史高上一个层次。

那么养子这个说法靠谱吗?也不靠谱。

要知道,努尔哈赤将他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许配给李如松的儿子李如柏当妾,这就相当于他与李成梁是属于同一个辈分。

但如果他是李成梁的养子,这种行为别说李成梁,就算是李如柏都不能接受。

毕竟今天这个人的辈分还与你相同,结果明天他竟然变成你的长辈,你说他能同意吗?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呢?因为文官的弹劾。

文官曾经弹劾李成梁,说他与努尔哈赤形同父子,叫努尔哈赤攻打,努尔哈赤就攻打,叫努尔哈赤撤退,努尔哈赤就撤退。

“建酋与成梁谊同父子,教之和则和,教之反则反。”——《明实录》

这个情同父子在当时是情同父子,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原本的情同父子逐渐演变成父子关系。

既然奴仆这种说法不靠谱,养子这种说法也不靠谱,那么亲兵这种说法靠不靠谱?这种说法相对于前面两种说法来说比较靠谱。

因为努尔哈赤的确被李成梁俘虏过,也的确在李成梁的府邸里待过一段时间,就算不是亲兵,也起码是士兵。

有的人或许会说,就不能是奴仆吗?

要知道,人家努尔哈赤可是有着两层身份,第一层身份是建州女真的贵族,第二层身份是属于带路党这一派的。

因为他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都是明朝的带路党,你说李成梁能不也将他当成带路党吗?

总而言之,努尔哈赤虽然是建州女真人,但同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是明朝人,你说就这种情况,李成梁能拿他当奴仆吗?

他要是到建州反了怎么办?

既然他与李成梁仅仅只是上下级关系,那么李成梁为什么要培养他呢?

因为这原本就是明朝的国策,只不过到后来失控。更何况,他对努尔哈赤还有恩。

02

大部分人都认为辽东总兵防的是辽东女真,但实际上辽东总兵防的并不是辽东女真,而是位于辽东附近的蒙古。

要知道,如果辽东总兵防的是女真的话,那么他的总兵府应当设置在距离女真更近的辽河以东。

但实际上,总兵府设置在辽河以西,也就是更加靠近蒙古。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毕竟蒙古与女真的版图放在那里,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更何况,女真主要是四个部落,这四个部落分别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东海女真、黑龙江女真。

而这其中黑龙江女真、东海女真,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们还处于原始阶段,平日里的生活来源无非就是打猎。

就算明朝站在那里,叫他们去打劫,他们都无法打劫。毕竟打劫需要兵器,而他们连最基本的兵器都没有。

这就直接导致,女真虽然有四个部落,但实际上只有海西女真、建州女真这两大部落是明朝的威胁。

而这两大部落并不是集中的,而是散装的,单单是海西就有四个部落,而建州则有整整八个部落。

你试想一下,原本版图就有限,又散装到这种程度,他能集结起多少大军。

这也是为什么努尔哈赤就算已经统一建州女真,集结起来的骑兵也不过一万。

你说就这么一个对手,明朝能把防御的重心放在他的身上吗?

因此,明朝对于女真的政策一直都是分而治之,也就是谁强大就打压谁,谁弱就扶持谁,而努尔哈赤就是被扶持的那一个。

既然努尔哈赤是被扶持的那一个,那为什么到后来会失控呢?难不成李成梁就只会扶持,不会打压吗?不是李成梁不想打压,而是他根本就没法下手。

李成梁的第五个儿子李如梅曾经评价努尔哈赤,那就是,他努尔哈赤虽然仅仅只有七千骑兵,但这七千骑兵已经足以抗衡倭寇的十万大军。

“此贼七千,足倭奴十万。”——《李朝实录》

你说李成梁的儿子对努尔哈赤都已经有这么高的评价,李成梁会不知道努尔哈赤的强大吗?他肯定是知道的,但当时的他却是处于失业状态。

要说哪一个王朝的武将过于憋屈,那么明朝的武将肯定排得上号。

他们能否升迁,不取决于他们这个群体,而是取决于文官群体。

毕竟兵部掌控在文官的手中,而且他们得定期接受文官的检查。难道他们就仅仅受制于文官吗?不,他们还受制于太监。

别忘记,担任监军这个职位的,通常都是太监。

你说一个武将,文官不如也就算了,就连太监也不如,他们要在边境坐稳的话,就必须要在朝廷里找一个后台。

但这样一来就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后台一倒,你也得跟着倒,当年的戚继光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他的后台是张居正,张居正一倒,他也跟着倒,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从蓟州总兵变成广东总兵。

要知道,蓟州可是北京的门户,而广东与北京相差十万八千里,这种冷落显而易见,这也是为什么戚继光主动辞职。

难道到此为止了吗?没有,不到三年的时间,文官再次弹劾戚继光,以至于戚继光连俸禄都被剥夺。

“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荐,反夺俸。”——《明史·戚继光列传》

而当时,李成梁在朝廷里的后台是申时行。

申时行虽然贵为首辅,但由于他在万历十九年的“争国本”事件里面当两面派,一面讨好万历,一面讨好群臣,以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满朝上下都是骂他的声音,导致他不得不辞职。

而他一辞职,就直接影响到李成梁的位置。你李成梁有申时行这个后台,别的武将自然也有后台。

现如今你李成梁的后台一倒,别人的后台当然就要扶持别人上台,这对于努尔哈赤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因为辽东在此之后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竟然先后出现八位总兵,这与朝廷的动荡有着直接关系。

因为“争国本”事件长达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而万历对付群臣的手段无非就是开除、流放、关监狱,你说这得多少人倒台。

而总兵更换的频率过快,直接导致大家重视的都是短期收益,从来不重视长期收益,就算努尔哈赤在不断地做大,朝廷也没有任何的反应。

因为当时的朝廷原本就有问题,如果你一个将领在边境出兵打了败仗,轻则开除,重则得吃牢饭,甚至葬送性命。

更何况,你是否能坐在这个位置上与他努尔哈赤无关,而是与朝廷的官员有关,努尔哈赤做大关你什么事?

辽东的总兵出现问题,明朝的军界也出现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从万历二十年开始,一直到万历二十八年结束的万历三大征。

短短的八年时间里,明朝先后经历三次大规模的战役。

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是宁夏哹拜叛乱,第二次大规模的战役是协助朝鲜抗击倭寇,第三次大规模的战役是播州杨应龙叛乱。

这三次的大规模战役,哪一次都是赔本的买卖,但每一次动用的大军数量都以十万来计算。

你说明朝能有多少老本,怎么可能经得住这八年的大规模战役?

你试想一下,就当时这种情况,你要是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再扫荡一次努尔哈赤,你猜迎接你的是同意的命令,还是下岗的命令?

而努尔哈赤到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当年的那只小猫,而是锋芒毕露的老虎。

要知道,万历二十一年,努尔哈赤以一个部落的力量与蒙古、女真总计九个部落爆发过一场战争。

这一场战争努尔哈赤只有一万大军,而对方有整整三万大军。

但结果是什么呢?以努尔哈赤胜利而告终。

到万历二十八年,努尔哈赤已经基本上统一女真,李成梁也因为努尔哈赤做大的原因,重新坐上辽东总兵这个位置。

但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回天乏术。

要知道,他已经将近八十岁,如果与努尔哈赤撕破脸的话,平定努尔哈赤将是一项长时间的工程,你说他有胆子发动战争吗?

所以说努尔哈赤崛起的这一口大锅,李成梁是要背的,但并不是要背全部。

有的人或许会说,既然他无意无底线的扶持努尔哈赤,那他为什么要放弃六堡?毕竟六堡可是明朝在前线的整整六个前沿阵地。

别忘记,上面已经提到武将是受制于文官的,如果当时他与努尔哈赤爆发冲突的话,一旦失利,你猜这个位置他还能不能坐得住。

要知道,六堡原本不是明朝的地盘,是李成梁一座一座的打下来,又一座一座的去布置。

你说他作为六堡的创作者,他会不知道六堡对于辽东的分量吗?他肯定是知道的。

而明朝是他的主子,努尔哈赤又不是他的主子,你说他有可能背叛明朝,站在努尔哈赤那一边吗?

如果他真的有这个心,那么他要做的是,将他的一名儿子,又或者两名儿子,送到努尔哈赤那一边当官。

但事实是,他的儿子可都在明朝。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努尔哈赤的崛起就如同他的年号一样,是天命。

03

上面已经提到,女真不止十个部落,而这一群部落无论单挑出来哪一个,对于明朝而言,都不算是强大。

既然如此,李成梁为什么不扶持其他人,而是选择扶持努尔哈赤呢?

要知道,他与努尔哈赤可是有仇的,努尔哈赤整整五位亲属都是死在李成梁的手里,又或者是因为李成梁而死。

这五位亲属分别是他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外祖父王杲、与舅舅阿台、堂姐爱新觉罗氏。

你说就这种不共戴天的仇恨,李成梁是怎么敢扶持努尔哈赤的?这不是养虎为患吗?

这是典型的现代思维,而当年的思维与这完全相反。

两军作战,胜利的那一方给失败的那一方留活口,这对于失败的那一方而言,不是仇恨,而是恩情。

要知道,当年郑和的父亲就是元朝的官员,而且还是属于那种死硬派的官员。

朱元璋虽然在洪武元年就已经将元朝的最高统治者元顺帝赶出元大都,但当时明朝的境内还有元朝的残余势力,这个残余势力就是位于云南的梁王。

而郑和的父亲就是隶属于梁王的官员。这位梁王强硬到什么程度呢?

朱元璋原本打算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这件事,但是梁王面对朱元璋的使者是来一个杀一个,以至于朱元璋不得不在洪武十四年命令大军平定云南。

而仅凭云南一地怎么可能是明朝的对手,梁王不出意外的战败,自尽而死。

而作为梁王官吏的郑和之父自然也死于这一场战争,他的儿子郑和则被送到明朝当太监。

按道理来说,郑和应当与明朝不死不休,毕竟你先是将人家的父亲干掉,后又将人家给阉掉。

就这种行为,无论到什么时候,说他是仇人都不为过,但事实是什么呢?人家郑和一辈子都对明朝忠心耿耿。

而当时努尔哈赤的情况与郑和的情况基本上类似,你说他有什么理由痛恨明朝。

更何况,明朝可没有给郑和一丁点的赔偿,但是却给了他整整三十份赖书的赔偿。

要知道,当时女真平均一个部落的赖书数量连三份都不到。

赖书是干什么用的呢?是用来与明朝经商的。

上面已经提到,东海女真、黑龙江女真甚至是处于原始阶段,由此可见,赖书对于他们而言有多么的重要。

原本努尔哈赤一家都是带路党,再加上李成梁对努尔哈赤有恩,你说李成梁不扶持他,还能扶持谁。

04

有的人或许会觉得,这篇文章是在给李成梁洗地,但实际上绝对没有任何洗地的意思。

因为当时的情况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原本就是李成梁、明朝双方合力将分而治之这个政策搞崩。

只不过由于站在前线的是李成梁,负责工作的还是李成梁,以至于都将锅往李成梁的头上扣,甚至出现李成梁是清高祖这种话。

虽然的确是李成梁促成了努尔哈赤的崛起,但这并不是主观上的故意。

0 阅读:36

含双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