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崛起是李成梁的功劳?李成梁:这个锅我可背不动

含双谈历史 2024-04-11 08:32:43

01

一提起李成梁,基本上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一个词,这个词就是清高祖。

而对于这个词,李成梁也是受之无愧。

因为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如果没有他的扶持,是不可能成功的。

要知道,李成梁作为辽东总兵,打压女真是他份内的事情。但是他这个打压女真却是选择性的打压。

叶赫部的清佳努,仅仅只是将大军扩张到以万来计算。结果他呢?利用贸易将人家骗到城池里面,关起门来打。

不但清佳努本人战死,就连清佳努带来的那两千名士兵也全部战死,只剩下不到三百名逃回去。

清佳努强大,你打他,可以理解,但是哈达部的孟格部禄仅仅只是产生与叶赫部联手的想法,就遭到李成梁的全面绞杀。

不但将整个部落的主力赔了进去,就连他自己也赔了进去。

而当轮到努尔哈赤的时候,一切都发生改变。

努尔哈赤都已经统一建州女真,结果呢?李成梁愣是一动不动。

万历二十一年,努尔哈赤将女真的另外两大部落,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压榨到没有任何的生存空间。

以至于这两大女真部落联合蒙古,整整九个部落一同征伐努尔哈赤。

蒙古也参与到其中,说明努尔哈赤也已经威胁到蒙古的生存空间。

按道理来说,你李成梁如果在此之前畏惧努尔哈赤的强大,可以理解。

但现如今连女真、蒙古都一同下场,你李成梁没有任何不下场的理由。

但结果是什么呢?他李成梁竟然真的没下场。

要知道,努尔哈赤并不是第一位统一建州女真的女真首领,在他之前,还有一名叫作王杲的建州女真部落首领,统一了建州女真。

但结果是什么呢?李成梁率领大军攻打建州女真,而他知道打不过李成梁,跑到海西女真,以为能躲过李成梁的攻击。

结果呢?李成梁竟然追到海西女真,要求海西女真必须将他交出来,要不然连同海西女真一起收拾,以至于海西女真不得不将他交出来。

而这一交出来,自然凶多吉少,他本人被押送到京城处死。

如此明显的区别对待,已经难以理解,而李成梁甚至还明显的扶持努尔哈赤。

要知道,六堡是辽东的前沿阵地,主要遏制的就是女真。

但是李成梁呢?没有任何的军事压力,没有任何的后援问题,竟然直接将六堡放弃,这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别人打仗都是能多一道防线就多一道防线,到了李成梁这里,反而是能少一道防线就少一道防线。

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出发,都能肯定李成梁是在故意做大努尔哈赤,这也是为什么他是当之无愧的清高祖。

但其实他也是无奈,更何况其中还有万历的功劳。

02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不到半年的时间,蓟州总兵戚继光被调到广东。这明显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要知道,戚继光是张居正生前最信任的一位将领,信任到了什么程度?

按照规定,文官能随时监察武将,但这一套在戚继光那里却不好使。

因为张居正明确规定,文官可以随时监察其他武将,但是戚继光三年只能监察一次。这放在整个边境,算得上是独一例。

而原本张居正规定的可不是三年,而是无限时间,也就是无论什么时候,文官都不能监察戚继光。

但由于满朝都是反对声,所以才将这个时间压缩成三年。

别的不说,单单只说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张居正与戚继光的交情。

而这一份交情,张居正在的时候是后台,张居正不在的时候,就变成倒台。

要知道,广东跟蓟州可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广东没有任何的军事压力,蓟州是京城的门户,你说是广东重要,还是蓟州重要,当然是蓟州重要。

朝廷此举明显就是要冷藏戚继光,而戚继光也知道朝廷的这个举动意味着什么,因此他主动提出辞职。

要知道,当时的朝廷已经有官员弹劾他与张居正来往频繁,就算是到晚上来往的书信也依旧没有停止。

一个是当朝首辅,一个是边境将领,别忘记夏言、曾铣是怎么死的。

面对这种情况,你就算给戚继光十个胆子,他也不敢不退休。

一旦牵扯进去,别说他一个人的性命不保,就连他全族的性命都不一定能保得住。

而这一切,都被一个人看在眼里,这个人就是李成梁。

要知道,张居正一朝,不但蓟州总兵一直都是戚继光,辽东总兵也一直都是李成梁。

要知道,在当时,一位总兵的任期基本上是在三年左右。因为文官不断的找茬,再加上总兵基本上都各自有各自的问题。

就比如,克扣军饷,欺压士兵,杀良冒功之类的。

因此,造成一种总兵短任期的现象。

而李成梁能屹立十年不倒,足以说明他与张居正的关系也很铁。

要知道,他不但不倒,甚至还得到一个伯爵,这种待遇,就连戚继光都没有。

而现如今,戚继光已经倒台,李成梁的倒台时间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那怎么样才能不倒台呢?很简单,养寇自重,而养的这个寇,就是努尔哈赤。

要知道,当时女真虽然分成三大部落,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但这三大部落又分成无数个小部落。

他为什么会单单挑一个努尔哈赤出来培养呢?因为他与努尔哈赤可谓是老相识。

上面已经提到,在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之前,王杲已经统一过一次。

而这个王杲就是努尔哈赤的姥爷,当时的努尔哈赤就是跟随在王杲的身边生活。

因为他的母亲在他十岁那一年去世,而他的父亲塔克世又娶了一名女子,这一名女子就是典型的后妈。

在当时,拳打脚踢对于努尔哈赤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也正是因此,十九岁的他才离家出走,到姥爷王杲那里生活。

由于王杲的死,努尔哈赤被迫成为李成梁的家丁。

要是换成其他人,可能会在暗地里试图谋杀李成梁,但努尔哈赤却对李成梁没有任何的逆反心理。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他将李成梁当成他爹来伺候。

李成梁要骑马,他就跪在地上供李成梁踩上去。

你说就这种家丁,李成梁能不喜爱吗?这就是缘分的开始。

“抱成梁馬足请死,成梁怜之,不杀,留帐下卵翼如养子,出入京师,每挟奴儿哈赤与俱。”——《明世经文编》

人家努尔哈赤能跟王杲搭上关系,说明人家在建州女真的地位也不低,事实也是如此。

他们家是世袭贵族,李成梁总不可能将他一直扣押在明朝这一边,因此,将他放回建州女真。

而努尔哈赤相当的会来事,会到什么程度呢?

虽然他已经不是李成梁的家丁,但时不时的就到李成梁这里串门,而且串一次门,后面还跟随着一车队的礼物。

你说就努尔哈赤这种类型,李成梁怎么可能不信任?

万历十一年,上面已经提到,就是戚继光被迫退休,张居正被清算的一年。

而这一年,辽东发生了一件关乎努尔哈赤的大事,这一件大事就是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堂姐、舅舅全部死在李成梁的手里。

李成梁不是与努尔哈赤有交情吗?为什么还会杀掉他的祖父、父亲、堂姐、舅舅呢?

别忘记,他的姥爷可是王杲,他的舅舅自然就是王杲的儿子。

而这个王杲的儿子阿台可不是个善茬。

当年的阿台仅仅只是一个漏网之鱼,但是到万历十一年,阿台竟然摇身一变成为建州女真当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你说李成梁能放过他吗?

因此,联合建州女真的其他两大部落,也就是努尔哈赤所在的这一支,以及尼堪外兰这一支,对阿台进行绞杀。

但由于城堡太过于坚硬,以至于明军始终不能攻打进去。

这个时候,觉昌安(努尔哈赤的祖父)、尼堪外兰的优势就发挥了出来,李成梁决定叫他们进去劝降。

但是尼堪外兰却将觉昌安给卖掉。

原本觉昌安负责到城堡里面劝降阿台,尼堪外兰负责在外面做内应,如果要动手的话,觉昌安出来再动手。

但结果呢?里面迟迟没有动静,尼堪外兰直接就将觉昌安给卖掉。

以他个人代表明军说,只要杀掉阿台,就能代替阿台的地位。

“太师有令,若能杀阿台者,即令为此城之主。城中人信其言,遂杀阿台而降。”——《清实录》

以至于阿台的部将一刀就将阿台解决掉,而明军也随之发起总攻。

结果可想而知,乱军之中,谁顾得上你是谁?觉昌安死在了这一场战争当中。

而当时,觉昌安的身边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

当然,阿台的妻子,觉昌安的女儿也不能幸免,一场战争直接要了努尔哈赤四位亲属的命。

有的人或许纳闷,尼堪外兰为什么要卖掉觉昌安呢?

因为尼堪外兰的地盘就在阿台附近,如果阿台一死,他就能吞并阿台的地盘,何乐而不为?

努尔哈赤的四位亲属虽然死在了这一场战争当中,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应当是尼堪外兰,而不是明朝。

但是努尔哈赤找到李成梁,要求他给一个说法的时候,李成梁竟然真的给了他一个说法。

这一个说法就是三十道敕书,三十匹马,一个空头都督,这个说法未免过重。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明军对努尔哈赤有着绝对的优势,你跟李成梁要说法,要是换成其他人,李成梁一刀就直接下去。

但这一次的李成梁竟然能开出三十道敕书的说法,简直就是前所未闻。

要知道,当时整个女真也才仅仅只有五百道敕书,这五百道敕书分布到各个部落的头上,最多的也不过十道,当年的王杲也仅仅只有十八道。

敕书是什么呢?相当于贸易证,只要你有这个东西,你就能与明朝做生意。

而这个时候的努尔哈赤已经是他这一个部落的首领,相当于他创业的第一笔资金就是李成梁给的。

而至于李成梁为什么要给他这一笔资金,还不是因为努尔哈赤要是不做大的话,他李成梁在边境将再无容身之地。

03

李成梁这种养寇自重的行为,的确令人不齿。

但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养寇自重可以理解,但是你将寇养到自己都难以遏制的地步,这不是自己找死吗?

要知道,养寇自重是有一个过程的,而你只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遏制一下,就可以将这个寇压制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

而李成梁明显没有去遏制,难不成努尔哈赤是他的私生子?明显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在万历十九年到万历二十九年这整整十年的时间里,李成梁的身份并不是辽东总兵,而是辽东的一名闲人。

因为他已经被罢免,而罢免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文官的弹劾。

不但朝廷的文官弹劾他,就连辽东的巡按御史、巡抚,也都弹劾他。

原本仅仅只是弹劾他贪污受贿之类的,但到后来则弹劾他尾大不掉,你说万历还能容得下他吗?以至于他整整当了十年的闲人。

而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辽东整整产生八位总兵,这对于努尔哈赤而言,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因为一个人如果要将自己的政策推行下去,最起码需要五年的时间。

而现如今一任总兵的任期仅仅只有不到两年,你说他们能制定出针对努尔哈赤的政策吗?肯定制定不出。这就直接导致努尔哈赤做大。

而之所以在万历二十九年李成梁重新担任辽东总兵,就是因为努尔哈赤已经做大到明朝根本遏制不住的地步,明朝才重新将辽东总兵的这个位置给他,但一切为时已晚。

原本努尔哈赤的势力范围仅仅只在建州女真本部,但到这时,他的势力已经延伸到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单单是精兵就高达七千。

要知道,这个精兵指的可不是普通士兵,而是装备齐全的士兵,后来八旗的雏形就是来源于这七千精兵。

这也是为什么李成梁的第五子李如梅评价努尔哈赤的这七千精兵足以媲美倭寇的十万大军。

“此贼精兵七千,而带甲者三千。此贼七千,足倭奴十万。”——《李朝实录》

这个时候的努尔哈赤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温顺的猫,而是露出獠牙的老虎,就连李成梁本人也无可奈何。

李成梁放弃六堡是他一生的污点,但别忘记,六堡是他在万历三年自己打下来的。

既然是他自己打下来的,那他为什么又要放弃呢?从表面上来说,是在扶持努尔哈赤,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自保的手段。

如果六堡在,辽东就有可能产生战事,而战事一旦失利的话,他李成梁难逃其咎。

现如今的他,在朝廷里已经没有坚硬的后台,一旦出事的话,可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保他。

你说他是主动进取,还是主动退缩?当然是主动退缩。

毕竟少做事就少犯错,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万历。

04

众所周知,万历将近三十年不上朝,而这在明朝算不上什么大事,当年他的爷爷嘉靖就整整二十五年不上朝。

但与嘉靖不同的是,万历他既不上朝,也不干活。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摆烂。

这就直接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旧的官员退休,新的官员接替不上来。

就比万历三十年,六部的尚书整整缺了三名,侍郎整整缺了十名。

朝廷都已经缺到这种程度,地方当然也缺。

知府缺了整整二十五名,布政使、按察使缺了整整六十六名,知县缺的人数更是不计其数,有的知县一个人得管三个县,你说离谱不离谱。

这就直接导致明朝的官场上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断层,也就是放眼望去,基本上都是老头子。

而这种情况出现,也意味着这个王朝即将灭亡,因为你的人才已经凋零。

事实亦是如此,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帅杨镐高达七十一岁,总兵李如柏高达六十六岁,总兵刘铤高达六十一岁,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养老院。

正是因为朝廷的固化,以至于李成梁根本就没法寻找新的后台,其他的将领亦是如此,你说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而万历不上朝还带来另一个影响,那就是党争越来越严重。

原本在嘉靖一朝,明朝就已经出现党争,但从嘉靖到万历十年这一段时间里,党争一直被压得很死。

因为朝廷的权力高度集中,要么是集中在皇帝的手上,要么是集中在内阁首辅的手上。

但由于万历不上朝,朝廷出现权力真空,以地方为团体的官员开始抢夺权力,就算李成梁在朝廷里找到后台,倒台那也是迟早的事情。

因为别人倒不了你的后台,难不成还倒不了你吗?

当时的明朝对于边境的将领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安全感可言,你说他们哪里敢往前走。

05

总而言之,将努尔哈赤做大的这个锅扣在李成梁的头上是相当不对的。

以李成梁的个人根本无法对大局起到决定性作用,真正对大局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万历、是文官。

但由于他在前线的原因,所有的责任都担在了他的身上。

如果问题真的出现在李成梁的身上,那在张居正统治期间,辽东一直相安无事,这又该如何解释?

归根结底就是明朝末年的将领已经如同宋朝一样,要身份没身份,要地位没地位。

就这种情况,你指望别人拼命干活,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0 阅读:31
评论列表

含双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