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北京经历最热夏天,一万人被直接热死,皇帝下罪己诏

江舸 2024-05-09 06:48:42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厄尔尼诺等现象频发,导致全球各地极端天气次数明显增多,其中尤其以夏天极端高温最为常见,这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好在如今人们已经拥有了空调等便利的制冷设备,各式各样的冷饮也能够帮助我们度过酷暑。

与此同时我们还能选择到天气凉爽的地方旅游,这都让酷暑的威胁被有效降低。

但在缺少上述消暑手段的古代,一旦遇到极端炎热的天气,人们的生活将变得十分狼狈。

比如乾隆八年,北京及周边地区就出现了罕见的连续高温天气,这甚至逼得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下了一份“罪己诏”。

那么当时的天气究竟如何,百姓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在乾隆年间,部分西方传教士已经长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生活,当时他们从海外带来了部分先进的科学产品,温度计便是其中之一。

这些传教士为了更好地记录中国的社会和自然情况,会对气温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

而在乾隆八年的七月份,北京城迎来了连续的高温,根据传教士的日记记录,我们发现从当年的7月20号开始,北京连续六天的最高气温都突破了四十摄氏度。

其中在7月23日午后,最高气温更是来到了惊人的44.4摄氏度,这对于一座北方城市而言可谓触目惊心。

传教士们对此也感到十分诧异,于是他们之后还走访了部分北京市民,很多老人表示这是他们经历过的最为炎热的天气,传教士们这才用“最炎热夏天”等字眼,描述了这次极端天气。

据传教士日记记载,在7月26日北京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降雨,一场小雨过后气温有了明显的下降,但其依然在35摄氏度以上,北京城及周边地区的高温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当时乾隆和皇宫贵族们住在宽敞的房屋之中,他们不仅有专门为自己扇风降温的仆人,还能够从北京城的冰窖中,取出冬天贮藏的冰块放在冰鉴等容器中给大厅降温,在他们的住所附近,还有庭院给他们乘凉。

因此他们虽然也感到酷暑难耐,但总归没有影响到生活。

但京城百姓的生活就没有这么惬意了,在当时的华北地区,人们主要还是靠水井来吃水。

可在这次高温天气之前,华北地区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干旱问题,这导致大量地下水系出现枯竭和水量不足等问题,人们无法得到足够的饮用水,更不要提用水来降温了。

当时部分地区的街头出现了卖水的小贩,一碗水的价格甚至被炒到了十文以上,可即使如此依然供不应求,这足以说明百姓们缺水情况的严重。

和贵族们不同,当时百姓们居住的房屋也普遍比较矮小,而且没有高墙作为遮挡,因此在面对强烈的阳光时他们的屋子很快就被晒得滚烫,想要待在家中避暑也是不可行的。

据部分笔记文学记载,一些百姓家中储藏的铅锡等金属,都被热化了,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更糟糕的是,那时的古人平时营养条件较差,因此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抵抗能力较弱,据记载在仅仅在当年七月份,北京周边地区就有一万多人因为高温而丧命。

他们中有些是中暑身亡,还有一些是因为家中缺少粮食被活活饿死的!

面对这种情况乾隆也是心急如焚,他迅速下令从各地粮仓中,调集食物送往北京用于赈灾,还让官员在黄河等河流边修建水渠,尽可能解决临河百姓的用水问题。

但在分发赈灾粮食的时候,还有部分百姓死在了领取钱粮的道路上,情况触目惊心。

在古代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下,乾隆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了平息上天的怒火,让老天爷尽快降下甘霖,乾隆罕见的发布了一道“罪己诏”,对自己的一些政治失误进行了反思。

这对于好大喜功,晚年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当时事态的严峻。

虽然现在我们知道天人感应的说法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乾隆对于这次大旱和高温天气的出现确实难辞其咎。

首先乾隆在登基后不久便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的木材均是从周边取得,过度的砍伐对北京周边的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地下水系的枯竭也是由此引发的。

这不但让百姓遭遇了用水困境,还破坏了水循环,导致持续干旱的发生。

另一方面乾隆在登基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政治能力,选择大张旗鼓地治理黄河、海河等河流。

但由于事前缺乏详细规划,导致虽然投入甚巨,可是却没有取得任何效果,海河的泛滥情况甚至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这种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对当地的水循环系统也造成了破坏,这会让前面提到的水土流失问题变得愈发严重,出现大旱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此外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在乾隆登基时清朝正处于全盛时期,全国各地的人口数量爆发式增长。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口粮需求,各地百姓们只能不停地开垦荒地,这也对植被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加剧了当年的极端天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乾隆八年发生在华北地区的酷暑和大旱既是天灾,更是人祸。

而清政府对于高温的救灾预案准备不足,则让百姓们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导致数万人死于这次灾难,如今看到这些刺眼的数字,依然令人痛心。

通过分析造成这次大旱的关键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环境和水土的破坏是这一切的根源,而这也在提醒我们必须要重视对于环境和植被的保护,不然我们可能也要面临类似的困境。

——●◯参考资料◯●——

《老北京的高温夏天:乾隆八年最高温44.4℃如何测出?》

0 阅读:31

江舸

简介: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