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留守儿童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可以做些什么呢?

麦子历史 2023-03-03 14:01:01
引言:

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很多人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大城市进行生产活动。在大城市,可以获得更高的报酬,养活身在家乡的双亲和孩子。

但是,这就导致大量孩子在童年时期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父母外出务工关系密切

虽然随着时代进步,乡村的经济情况得到改善,但仍然有大批劳动力前往较为发达的城市,以谋取较为高的工资。

而考虑到现实因素,他们往往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

这便造成了一些孩子由父母其中的一位照看或者交由爷爷奶奶照顾,而对于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广泛讨论。

一些人认为父母的长时间离开会造成孩子的情感缺失,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另一方认为父母的离开并不会对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创伤。

其实,父母一方的离开不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太大的影响,而那些父母两人长时间离开家乡,并且与孩子交流频率较少,情感联系较为单薄的,会对孩子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父母与孩子之间往往会存在一种较为深厚的依恋,这种依恋往往是孩子在较为幼小的年纪第一次生发出来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消失往往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情感发展。

同时,父母的离开也使自控力较差的孩子缺少管束,养成较差的卫生饮食习惯,沉迷于网络,也会使孩子的安全感缺失,不愿意和他人交流,增加孩子的孤独感。

这也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影响,可能会使在孩子的班级上被霸凌和孤立,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

较为年老的家长往往会出现溺爱孩子、不重视心理健康状况的情况,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多加以察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心理疾病。

尤其是在情感上较为脆弱敏感的初中生,在他们的年纪阶段,往往需要更多的情感呵护,否则很容易出现叛逆等不良行为,影响孩子的长远发展。

长时间的远离农村,常常见面以年为单位的父母在外地奔波,一定程度上会在当地取得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弥补孩子在情感上的缺失,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

但是物质条件的改善,仍然与孩子在心理上需要的情感不同,往往不能完全改善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

二、父母的离开对孩子影响有所不同

家庭往往是影响孩子的最大因素,是孩子早期心理启蒙的重要场所。

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留守儿童的规模十分庞大,并且在留守儿童中间发生自杀、斗殴等行径众多,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而相关数据则展示出,留守儿童患有心理疾病的数量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由此可见,父母两方外出务工还是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而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家庭和学校是孩子进行社会化的成长地点,父母的离开会使家庭变得更加有所缺失,影响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

而长期父母的离开会增加孩子的孤独,造成孩子缺少安全感,使孩子的性格更加内向和孤僻,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效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破坏。

另外,研究发现母亲的外出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影响。而父亲的外出对孩子的影响往往较小。

在孩子和父母的情感关系中,孩子在天性中便会对母亲多一份依赖,这便造成了孩子往往和母亲更为亲厚些,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多。

母亲心思较为细腻敏锐,对孩子的关心往往无微不至,照顾也较多。

在家庭中往往对于孩子的管束也会更为强硬一些,通常采用软硬兼施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面对母亲的离开,留守儿童的生活会与同龄人的差距较大,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承担较多的家务劳动,心理也会产生较大的不平衡感,不利于正常的成长。

而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往往占据较少的存在感,大多不会管束孩子,教育方式也较为蛮横粗狂,会容易引起仍旧身处青春期的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孩子误入歧途。

父亲的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影响也较小,与父母都在家中的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相差不大。因此,在当下,父亲一人到外地务工,母亲则留在家乡工作照顾孩子的情况较为常见。

近些年频频产生的留守儿童自杀抑郁等情况,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少的关注,人们也普遍表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应当被关注,可是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仍不少见。

三、抓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寻找方法科学改善

在留守儿童这个规模较大的群体上,社会和学校应当给予较多的关注,制定相对科学的措施,帮助该群体获得相对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学校可以定期对父母外出务工的孩子进行调查,关注该群体在学校中的情况,适当进行关心和询问,保护该群体的心理健康。

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立一些心理引导处,定期为学生做心理检查,并普及心理知识,让学生了解相关心理知识,减少因为对其的不理解而产生的意外。

另外,老师一旦发现留守儿童出现一些不寻常的行为,观察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和交友,及时匡正孩子的异常行为。

老师对于孩子的家庭的情况也需要进行了解,可以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养育孩子的家长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耐心进行教导。

对于已经发生心理问题的孩子,老师可以进行疏导,寻找引起孩子情绪变化的源头,遏制住心理问题的进一步的发展,并与孩子在外地的父母取得联系,告知孩子的情况。

父母身处外地,但是近些年通讯工具的发展已经完全可以减少情感上面的阻隔,可以定期与孩子进行电话视频联系,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在学校的情况。

照顾孩子的家长可能是家中年迈的老人,父母应当与其进行交流,关心老人和孩子的近况,一旦遇见一些问题,需要两方立刻沟通,防止因为消息的阻碍对孩子造成伤害。

当父母外出务工时,伤害最大的往往是一个人长大的孩子,被迫承担较为孤寂的童年。其实,也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生活中,寻找一些较为有乐趣的事情,减少生活中的孤独,大胆地结交朋友,但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告知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不要因为担心而酿成恶劣的结果。

结语:

在当下的时代洪流中,留守儿童成为必然产生的群体,需要社会和学校给予适当的关心,帮助孩子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可能,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而外出务工的家长们迫于经济压力不得已离开孩子的身边,但是对于孩子的关心仍然可以延续,定期地给自己的孩子联络感情是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感受亲情。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相信留守儿童的数量会随着乡村的发展慢慢减少,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照顾。

参考资料:

《心理学与生活》

《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社会心理学》

0 阅读:4

麦子历史

简介:与其给鱼一双翅膀,不如给鱼一方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