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新的后海,正诞生在浐河东岸的鱼塘边

今西安 2024-05-08 10:52:53

后海不是海,但是比很多海还著名。

它就是著名的北京什刹海那疙瘩。之所以著名,并不是因为有那一池子的水,更是因为那繁华喧嚣的烟火气,以及藏匿在胡同中的爆肚、灌肠、豆汁们散发出来的气味。

然而,对西安人民群众来说,北京的后海再好再著名,也不如自家的后海更亲切更有味。而且永远也不用担心,自家的后海,会被人将什刹海和罗刹国傻傻分不清。

广大的内陆人民,大概一直对大海都有一种执念。因为没有海,只要是一片水,就可以赋予它“海”的名字,比如云南的洱海,九寨沟的海子,北京的什刹海也就那么大一点,还要给分成个前三海和后三海。

咱西安浐灞那个后海,本来只是河边的一隅,随着灞河的改造,几十米宽的水流一跃而成几百米宽的河面还绵延好几里,在这个没有大江大河的北方城市,一下子也有了一片开阔的波光粼粼。添居北方的“海”之列,也算说得过去。当然,以灞河斜拉桥为参考地标的这片区域最终能够成为西安的后海,除了水,更重要的是,白天它也许不那么起眼,但是每到夜晚尤其是夏日的夜晚,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着城市的万家灯火,波光粼粼的水边以及城市的万家灯火下,近处的远处的,路过的赶场的,买着的卖着的,在这里汇聚而成最实在也最真实的西安夜生活,正热闹喧嚣着、缤纷灿烂着、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着,凉风习习热浪滚滚着,正式开始了。

也许,还有那么一点点鱼腥味。对嘛,这才是“海”的味道。

不过,偌大一个西安,只有一个后海,总感觉有些不够用。尤其是其地处城市的东北一隅,对其他三个方向的人们来说,还是有点远了。很多人,比如我,久耳闻之,心向往之,却身不能至。

于是,某年某月某个地方,突然又诞生了一片新的后海,西安人完全不必意外,因为,它一定是必要的,也是天然的。

那么,这片新后海的诞生,自然有其先天条件——必须要有水。不然,城市各个角落火爆的夜市都可以把自己叫做后海。

西安的东南西北都是有水的,但北边的水和西边的水离主城区都太远了。唯有东边,有浐灞两条河,还离着城区近甚至被包裹在城市之中。这也是为什么西安的后海,最早诞生在灞河边的重要原因。

作为灞河的小兄弟,浐河,有点落寞,也不甘寂寞。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河的。谁能想到,有朝一日,曾经的旮旯拐角,白鹿原和少陵原之间,远离城市高楼大厦的地方,一片新后海正在孕育诞生、蓬勃而出。

这片新的后海,就在雁鸣湖的斜对面,那个无名的浐河新建桥的顶头地。

作为一个爱遛弯胡逛的人,我可以毫不惭愧地说,全程见证了这片新后海的诞生。

三五年前的时候,这里还没这座桥,河东边,那正儿八经就是乡下,砂石泥土的路上,人都见不到几个。

两三年前的时候,这桥随着浐河绿道一并修通,来遛弯的人多了,从河西过桥到河东的人多了,桥头便有了零零散散的摊摊,也就是些卖水的卖甘蔗的卖椰子的炸臭豆腐烤面筋香肠的卖爆米花的。

一年多前的时候,路东边原来的沼泽地大坑,被挖成了两个相连的大鱼塘,北边面积大的做了钓鱼池子,南边面积小点的种上了荷花捎带钓鱼,新池子水质好,又和周围开阔的环境相得益彰,于是不但有了水,有了鱼,还有了花,有了鸟,自然也就有了人。钓鱼的人,遛弯的人,过路的人,三人便成众,成众便是市。

永远不要怀疑中国商人尤其是小商小贩的敏锐嗅觉,一时间,炒面炒饼炒拉条,包子米线大馄饨,米皮凉皮擀面皮,汇通面臊子面油泼面,甚至连西安其他地方都不太见到的豆腐泡馍,都在一辆又一辆的蹦蹦车的一阵蹦蹦蹦响声之后,或南或北,或远或近,都开到了这里安营扎寨,开张了一辆蹦蹦车就是一个摊位的生意。

及至最近,当我也就时隔一个多月再遛弯到这里的时候,赫然发现蹦蹦车摊位的规模,扩大了何止一倍。路的两边,从桥头往上下游各自延伸了有一二百米。除了原先的那些吃吃喝喝同类摊几何数量的再增加,还新增加了烤肉摊、鲜榨果汁摊、冰粉摊等,林林总总,越发热闹。

而且,大家貌似约定俗成,各种熟食吃的全部在路东,水果饮料刨冰等全部在路西,一热一凉、一闹一静,倒是让一条浐河东路,成了泾渭分明的分割线。

浐河东路也就二三十米宽的一条路,路两边的摊摆上了,便共同构成了一个热闹集市。眼看着,一个新的后海,正在这里呼之欲出。

如果仅凭摊摊多了品类多了就认为这里行将成为西安新的后海,那么,不是我肤浅了,就是这个城市肤浅了。

一点都不肤浅地说,天时地利人和,正照耀着浐河东岸的这片地方。

原先没绿道没桥的时候,路都是砂石泥土路,村都是乡下的真农村,鸟倒是拉屎自由,人却很少来几个。现在路成了硬化水泥路,一桥还连接了东西,让城市到乡村的距离一下子极度拉近。车往南山的人也喜欢走这里,加之河水池塘对城里人的天生吸引力,哗啦啦,一下子就成了风水宝地。

是为天时。

再说地利。半天然的河道,水面虽然小点,但有潺潺的水声啊,有大片大片的河道天然草地和沙子卵石河滩啊,帐篷可以搭到河道里啊,小朋友可以拿个网网捞鱼虾拿个铲铲挖沙子啊。而且,一边有河,一边还有大池塘,两边都有水的地方,西安可是不太多。最重要的,又在巍峨两原之间河谷的制高点,傍晚秦岭的山风顺着河水吹来,吃着烤肉,喝着啤酒,一会竖耳到西边听听水声,一会卖眼到东边看看荷花,那真叫一个惬意舒畅。

原来路不好的时候,这地方着实偏僻,现在大路修通了,河东河西过来都方便,不管是南三环还是东三环,都是方向盘稍微拐一下的事。

对了,正建的据说是亚洲面积最大的高铁站西安东站,就在几里地外的不远处。

至于人和,三轮车的小贩们最有发言权。

我曾经和卖豆腐泡馍的来自南方某省份的小贩聊过,他说这地方归浐灞管,城管也不收摊位费,就是对卫生和消防要求很严格。如此以来,小贩们就节省了很多成本。另外,背靠的白鹿原底下,很近就有俩村子。这俩村子别说是城中村,连城边村都算不上。这种村子的好处就是院落宽敞、房租便宜,太适合这种小摊贩租住安家了。

有如此多的利好,又眼见着一两年间这里从几个摊位变成了一片集市,反正,我对这里成为西安的新后海,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一边喝着甜丝丝凉滋滋的椰子汁,一边咀嚼着黑白配的臭豆腐,我走在新建的浐河桥上,未来西安新后海已经落在了背后,但喧嚣声仍不断传来,不由得勾起我的胡思乱想。

心说,哪怕当下的经济很不景气,只要不要管得太死板,放开了让人民群众去找商机,勤劳的人民总能找到挣辛苦钱的地方。被工作生活累成狗的我们,也乐见这样的新后海越来越多,更需要这样的新后海来舒缓焦虑。

0 阅读: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