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孩远嫁甘肃农村小伙,生俩孩子,做围巾一条卖1万元,凭啥

沐语纪文史 2024-05-09 07:03:00

文 | 瓜田李的猹

编辑 | 沐语纪史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仁多玛村,有一座名为诺乐的牦牛工坊。

作坊员工基本都是当地的藏族牧民,但他们生产的围巾却是世界顶级。

它们会挂上LV、爱马仕等国际知名奢侈品标签,每条售价超过1万元,并且直通巴黎秀场。

偏僻小山村,时尚国际大牌,本该毫不相干,却因为一条围巾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创造这个链接的,还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女孩。

女孩名叫德清·雅诗,家里世代经商,是典型的白富美。但她却毅然放弃舒适的工作,跋涉万里来到中国甘肃农村织围巾。

她到底图什么?又是如何将围巾织上国际舞台的?

美国女孩藏区寻根

德清家境优越,祖父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积累了丰厚的家底。

所以从出生起,德清就享受了最好的成长资源。

她肤白貌美,上的是美国知名大学,学的也是投资不菲的摄影、编导等艺术专业。

但她却在22岁时,放弃了体面的工作,跋山涉水来到了中国甘肃农村织围巾。

这一切其实也源自于她的家庭。

德清的家庭和中国有很深的渊源,她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藏族人。

从小父亲就给德清讲了许多藏区的故事,在父亲的口中,藏区风景壮阔、民风淳朴。

听多了藏区的古老历史,德清心生向往的同时,对藏区也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仿佛那里就是她的另一个家,亦或是另一种人生归宿。

德清的母亲也很开明,是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女性。年轻时她去过很多国家旅行,体验了很多不同地区的文化。

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父母很鼓励德清姐弟出去旅行,体验美国以外的世界。

2004年,德清大学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德清已经拿到了一家电影公司的入职通知书,不出意外她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演。

但一次聚会中,德清听了同学们对未来的规划,都是千篇一律的参加工作,然后成为大人,为了家庭和生活奔波。

听完同学描述的机械化生活,德清第一次对未来产生了迷茫,她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稳定的生活也不是她想要的。

母亲知晓德清的烦恼后,给她提了个建议,鼓励她离开舒适圈去看看世界,更是直言不讳,让她带上相机去西藏寻根。

德清豁然开朗,她早就对藏区心生向往,有了母亲的支持,她决定亲自去体验一番藏区的风土人情。

在她看来,听景远不如看景。就这样,德清背上相机,飞越上万公里来到了甘南藏区,寻找父亲的“故乡”。

从崩溃到治愈,决心扎根藏区

德清来到“安多藏区”时是6月中旬,很多地方都是炎热的夏季,所以德清也只穿了T恤,踩着双人字拖。

不曾想藏区海拔极高,温度比较低,而且还下着暴雨,刚下大巴车的德清被淋成了落汤鸡,冷风一吹,被冻的浑身哆嗦。

好在藏区人民淳朴热情,看到一个美国小姑娘,好心的给她提供了帮助。

在父亲的影响下,德清会说简单的藏语,而且她还拿着母亲给的小册子,上面有她此行需要联络的人。

一番比划过后,德清根据指引,终于找到了她的接引人,藏民“桑吉”。

在母亲口中,桑吉是一个富裕的养殖大户,家里有100多头牦牛,这次德清来藏区,也带着母亲的一个任务,寻找一些牦牛绒。

其实德清的母亲也是一个大商人,从事了20多年纺织品贸易,知晓牦牛头颈附近的纤细绒毛有很好的保暖性,所以想探索一下牦牛绒更深的价值。

来之前,母亲也提前和桑吉联系过,请求他照顾一下德清。

在桑吉的带领下,德清来到了一个叫“仁多玛”的小村庄。她的到来,引起了不少牧民好奇的眼光。

德清也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还是鼓起勇气四处大量,找寻着父亲描述中的画面。

此时的她还没意识到,迎接自己的将是怎样的生活。

起初的好奇过后,剩下的就是现实生活问题。德清从小养尊处优,基本没吃过苦。

可藏区封闭保守,交通不便,而且天气寒冷,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厕所,也没有自来水,对于一个爱美的姑娘来说,这简直就是折磨。

几天后德清崩溃了,她突然想逃离这里,也第一次觉得被父亲“欺骗了”。

不过她又转念一想,自己呆几天就受不了了,那在这里出生长大的人是如何忍受下来的。

升起这个念头,德清又想留下来再看看,于是她拿起相机走了出去。

很快,德清就被藏区真正的生活震撼了。

她拿着相机,记录下了藏区的风景以及风俗民情,拍的照片越多,德清对藏区的感觉就越说不清道不明。

她看到藏族的妇女,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挤奶、做奶酪、捡牛粪,一天都不得闲。

她也看到藏族的男子放牧、农耕,为了生计奔波。

很长一段时间里,德清在草原四处流浪,和不同的藏民生活在一起,而且她还邂逅了自己的爱情,是一个甘肃小伙。

这时,她的拍摄已经完成,也有了足够的理由回美国,可她却有了男友,有了羁绊。

况且长时间呆在藏区,她看到了藏区贫困的面貌,她时常在想能不能做些什么帮藏区人民改善生活。

最终德清决定不做游历的过客,她要帮助藏区人民致富。

将围巾织上国际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但德清偏要做这个“神经病”。

她决定从母亲口中的“牦牛绒”入手,在藏民眼中牦牛绒被随意丢弃,但母亲却说它可以织成珍贵的纺织品。

商人家庭中长大的德清,自然知晓母亲这番话的含金量,于是她决定在藏区开一个工坊,将牦牛绒变废为宝。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可以给藏民提供工作岗位,并且带动藏区的经济发展。

可当她找到藏民寻求合作时,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藏民认为德清是外来人,失败了随时可以走,但藏民放弃传统事业陪德清创业,失败就什么都没有了。

德清听后很委屈,她本可以低价收购牦牛绒,将其带回美国给母亲,自己赚取高额利润。

可她为了藏民考虑,要辛苦成立工作室,却受到猜忌,这让她很沮丧。

但她没有放弃,在男友的鼓励下,她蓄起了长发,穿起了传统藏族服饰,将自己打扮成藏族女子的样子,挨家挨户的拜访牧民。

为了方便沟通,她还花大力气学会了当地的安多藏语,就这样坚持了两年的时间,终于有几乎牧民被德清打动。

2007年,德清在父母的帮助下,工作室开起来了,虽然只有16个人,但德清很满足了。

工厂取名为“诺乐”,在藏语中有“牦牛”、“财神”的意思。

之后,德清亲自去意大利、芬兰等地学习纺织技术,然后回来教给牧民,就这样不辞辛苦的努力下,第一批样品织好了。

德清又马不停蹄的带着样品去巴黎,在母亲的帮助下,她逐一拜访了十几个法国奢侈品负责人。

终于有一家被德清打动了,给她下了第一笔订单。

德清很珍惜这次机会,她和工人细心打磨,一条围巾,取4头牦牛最好的绒毛,耗费7天才完成。

就这样,第一次合作圆满成功,而有了这次合作,德清得到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订货商从各地汇集而来,闭塞的藏族山村顿时热闹非凡,就连出租车司机都要攀比一番,看谁拉的“洋客人”多。

就连LV、爱马仕等品牌也纷纷找上门来,就这样,德清将围巾成功卖到了国际,而且价格不菲,通常都是好几千欧元。

信息来源:湖南卫视官方账号,链接已附文末

有了这些钱,德清也回馈藏民,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了起来,还给了藏民不菲的工资。

良性循环下,工坊规模越来越大,一条围巾,连接了藏族山村和国际T台,也打通了藏族人民的致富路。

信息来源:央视网,链接已附文末

而德清事业成功的同时,也和男友步入了婚姻殿堂,生活幸福美满,还和丈夫伊丹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所以说,只要热烈拥抱生活,生活自然会对你报之以歌。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与参考:

1.央视网:《【中国梦实践者】美国女孩用围巾连接藏族山村与法国T台》

https://news.cctv.com/2017/02/10/ARTIINshXgAcMZjdm2MJMKO9170210.shtml

2.界面新闻:《进藏15年,她将牦牛绒带向世界,在海拔3千米开出全球最美酒店》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031386.html

3.湖南卫视:《这个90后混血女孩跑回中国寻根,只用藏族牦牛绒就征服了LV、爱马仕》

https://www.sohu.com/a/128525877_119057

4.澎湃新闻:《远方来信丨德清雅诗:与藏区的开始和分别》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6121557

5.中国日报:《美国女孩用围巾连接藏族山村与法国T台》

https://china.chinadaily.com.cn/2017-02/10/content_28165420.htm

0 阅读:1

沐语纪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