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反王,六十四处烟尘,隋末起义群雄的最终结局如何?

北雁寄南书 2024-03-05 09:38:24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友抗。已经走投无路的民众,纷纷举起锄头和镰刀.挥舞着刺向了隋王朝的心脏。在全国各地起义大浪潮的席卷之下,刚刚建立几十年的王朝大厦,瞬间土崩瓦解。

在历史上,每当压迫与不公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反抗的火花便会熊熊燃烧,激起民众的愤怒和反抗决心。在中国古代的隋朝,这种情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隋朝,一个曾在中国历史上短暂辉煌过的王朝,却因其暴政和苛捐杂税而逐渐失去了民心。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百姓们饱受着沉重的赋税和劳役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隋朝政府的不作为和腐败,更是让民众感到绝望和无助。

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抗的火种开始在全国各地蔓延。农民们纷纷拿起锄头和镰刀,这些平日里用来耕作的农具,此刻却成为了他们反抗暴政的武器。他们挥舞着这些农具,向着隋王朝的心脏猛烈地刺去。

起义的浪潮如狂风骤雨般席卷全国,各地的民众纷纷响应,加入到这场反抗的行列中。他们有的占据山林,有的占领城池,与隋朝政府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在这些起义军的冲击下,大隋王朝的统治逐渐崩溃,各地的官员纷纷投降或逃跑,整个王朝大厦瞬间土崩瓦解。

十八家反王

隋大业七年(611年),炀帝为了征讨高句丽,不惜动用全国数百万兵民,致使“天下死于战事,家破人亡,财产损失惨重”。山东、河北地区因地处辽东附近,所受的破坏尤为惨烈。加之水旱灾害频发,民众生活困苦至极。王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山东长白山率众起义,自称“知世郎”。他创作了《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民众反抗辽东的征役。一时间内,响应者众,山东河北两地的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相互呼应。

613年,对炀帝积怨已久的杨素之子杨玄感,终于也加入了叛乱的大潮。尽管叛乱很快被平定,但这却标志着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已经白热化。到了大业十年(614年),全国各地的义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已逾百支,起义人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数百万。在这些义军中,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以及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逐渐崭露头角,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力量。这些义军与隋朝的平叛军队多次交锋,互有胜负,战局愈发扑朔迷离。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隋朝各地的官僚军将、地主豪强也趁机割据一方,暗中观察,等待时机。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毅然起兵,迅速席卷关中,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攻克了长安,并且以关中为根基,击败其它叛乱力量,最终一统全国。

"十八路反王"这一说法源自《说唐》等小说评书,这十八位反王分别是:西魏王李密、知世王王薄、济南王唐壁、定阳王刘武周、凤鸣王李子通、南阳王朱灿、白御王高谈圣、宋义王孟海公、梁王萧铣、大凉王李轨、齐王张金称、鲁王徐元朗、上梁王沈法兴、冀州王高士达、楚王雷大鹏、洛阳王王世充、夏明王窦建德以及突厥王呼罗国王。

然而,这只是小说之言,不能完全信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真正的十八路反王(或者说十八路诸侯更为贴切)应当是那些有实力和影响力,真正称王称帝的诸侯。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比小说中的虚构角色更为引人入胜,也更具有历史价值。

知世王王薄

说起隋末十八家反王,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知世郎王薄。因为正是这位帅先举起义旗,揭开了隋末起义的大幕。

王薄,隋朝齐郡邹平县的普通百姓,因不堪兵役的沉重压迫,于大业七年(611年)十二月,与同郡的孟让一同揭竿而起,反抗隋朝统治。他们选定长白山(今山东邹平、章丘交界处)为根据地,于齐郡、济北郡(今山东平阴、东阿一带)附近展开英勇的劫掠行动。王薄自称为“知世郎”,寓意自己能洞察天下大势的变迁。同时,他创作了《无向辽东浪死歌》,以此号召百姓拒绝为隋朝出征高句丽,转而加入他的起义队伍。众多逃避征役的百姓纷纷投奔王薄,使他的队伍日益壮大。

至大业八年(612年),王薄的起义军已发展至数万人,声势浩大,屯驻于泰山脚下。然而,在大业九年(613年),隋朝将领张须陀率兵进犯,于泰山之下对王薄发起猛烈进攻。由于王薄过于依赖自己先前的胜利,疏于防备,结果在张须陀的掩杀之下,起义军遭受重创。王薄收集残部,向北渡过黄河,但在临邑再次被张须陀击败。面对困境,王薄北上与孙宣雅、郝孝德等起义军会合,兵众达到十余万人。他们再次南下攻打章丘,但再次被张须陀率领的援军击败。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王薄率领部众投奔宇文化及,这位曾起兵反隋、杀害隋炀帝的将领。他们一同守卫聊城,然而在与窦建德的交锋中,宇文化及大败,退守聊城。窦建德军围攻聊城,王薄趁机投靠窦建德,献城投敌,生擒宇文化及。同年三月十一日,王薄选择投降唐朝。四月,唐高祖任命他为齐州总管,对他寄予厚望。

武德四年(621年)九月,王薄劝说青、莱、密等州投降唐朝。武德五年(622年)三月,王薄跟随唐朝宋州总管盛彦师攻打须昌,向潭州征调军粮。然而,潭州刺史李义满因与王薄有隙,拒绝提供军粮。待须昌投降后,盛彦师逮捕李义满,将其关入齐州监狱。唐高祖下令释放李义满,但使者尚未抵达齐州,李义满已在狱中因忧愤而死。王薄回师途经潭州时,于三月十七日夜晚遭李义满侄子李武意伏杀。

客观来讲,王薄这个隋末起义的肇始者,名头响亮,才能有限,屡战屡败,并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战绩,后来在降唐上态度积极并且有一定贡献。但可惜还没有来得及分享胜利果实,就死于私人恩怨。亏得他在众多势之间复降复叛,多方投机,最终却落得一个如此下场。

西魏王李密

起义的力量除了普通民众外,还有统治集团内部的礼部尚书杨玄感。当然杨玄感之所以造反,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受到了隋炀帝的猜忌,不得不反。

杨玄感揭竿而起,余杭的刘元进等人也纷纷响应,这一行动对隋朝的统治集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贵族和官僚的子弟,如观王杨雄之子杨恭道、韩擒虎之子韩世谔,还有李密等四十余人纷纷加入杨玄感的军队,光禄大夫赵元淑、兵部侍郎斛斯政等人也与他勾结。隋朝因此陷入了混乱之中,隋炀帝得知消息后急忙从辽东撤军南下。

杨玄感驻军在洛阳城下,虽然多次交战却未能攻克。当隋朝的援军赶到后,杨玄感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被迫向西撤退。然而,他被追兵追上,大败一场,最后逃至上洛(今陕西商县)。然后,于八月初一(8月21日),在葭芦戍被杀害。

尽管杨玄感的起义时间短暂,但它却象征着隋朝统治阶级的分裂,严重削弱了隋朝的统治力量,同时也为农民起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杨玄感失败后,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兵败被捕,于押送途中逃脱,隐匿民间,最终辗转反复,投到了瓦岗翟让帐下。

在隋末的大动荡中,最为引人注目,无疑是雄霸一方的是瓦岗军。这一方面是得益于隋唐英雄传中的大多数人物都齐聚于瓦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瓦岗军的崛起和衰落都极具草寇的特点,很有传奇性。

大业七年(611年),一个名叫翟让的小官吏,因犯罪而逃离了东郡(今河南濮阳)。他选择了瓦岗(今河南滑县境内)作为藏身之地,并在此地聚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谋划起义。翟让的义举很快吸引了单雄信、徐世勣等人的加入,起义队伍逐渐壮大。瓦岗军以其严明的纪律和广泛的民众支持,很快成为了隋末农民起义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大业十二年(616年),杨玄感起义失败,其手下谋士李密开始了逃亡生涯。在历经艰险后,李密最终选择投奔翟让的瓦岗军。李密的到来为瓦岗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与翟让携手并肩,共同对抗隋朝的暴政。在李密的智谋和翟让的英勇领导下,瓦岗军屡战屡胜,先后击败了前来镇压的隋朝大将张须陀,攻取了洛口仓,救济了无数贫苦百姓。此外,瓦岗军还在一场战斗中大挫越王杨侗派来的虎贲中郎将刘长恭,使其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甚至一度逼近东都洛阳城郊。

然而,就在瓦岗军声势如日中天之际,内部却产生了分裂。由于李密与翟让在战略和权力分配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李密在无奈之下杀了翟让,这使得瓦岗军元气大伤。皇泰元年(618年),降东都越王杨侗,封魏国公。后宇文化及率军征讨瓦岗军,双方激战多日,均损失惨重。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李密最终选择了投降新建立的唐王朝。

瓦岗军的兴衰历程充分展示了农民起义中充的英勇、智慧、背叛与无奈。瓦岗军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面镜子。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深刻认识到“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这句话有多么正确。

夏明王窦建德

隋炀帝大业末年,天下起义的民众星罗棋布,据统计能够确认的反对隋朝的起义军有二百多支。各支力量经过兼并会合,最有影响力的三股势力逐渐形成:分别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李密、翟让领导的瓦岗起义军以及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准起义军。

大业七年(611年),河北清河郡的农民孙安祖,被选中参加远征高句丽的军队,但此时的孙安祖正遭遇天灾人祸,田地房屋被洪水所淹,妻子也饿死,所以他极力反抗,并最终刺杀了县令。孙安祖找到自己的同乡好友窦建德,窦建德建议他不如聚众起义,于此窦建德募集了壮士几百人,交给了孙安祖。后来朝廷派兵搜捕起义相关的民众,怀疑窦建德与起义者相互勾结,便收押了他的家人,不论长幼全部杀害,这让窦建德愤恨不已,一怒之下率众投入起义军高士达麾下。

窦建德在起义军中颇有威信,后来孙安祖被杀,其余众便又跟随了他,人数已经超过一万。他待人接物颇有风度,与普通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属下皆誓死效忠。大业十二年(616年),涿郡通守郭绚率领大军一万余人征讨高士达,高士达自认为在计谋上不如窦建德,于是便自己留守,让窦建德率军迎战。事实证明,窦建德确实是一位有着卓越军事才能及领导能力的将领。

他与高士达定下计谋,假装二人关系不和,并让人将窦建德要反叛高士达的假消息散播出去。高士达也宣称窦建德将要背叛自己,这一系列的假象,无非是要蒙蔽郭绚领导的隋军。此时,窦建德又率领军队佯称要投降,成为郭绚军队的排头兵。大意的郭绚轻易相信了,开始变得懈怠起来,窦建德瞅准时机发动进攻,一举大破隋军。

之后隋朝又遣太仆卿杨义臣平定高士达起义军,在此次战役中,高士达不幸战亡,于是窦建德便成为这支起义军的新领袖。经过几次攻城略地,窦建德的军队已经壮大到十余万人。大业十三年(617年),窦建德在河间乐寿建立地方政权,号称长乐王,年号丁丑。之后,又挫败了隋右翊卫将军薛世雄的军队,诛杀宇文化及余部,俘获并斩杀了宇文化及。

窦建德虎踞河北,麾下战将如云,按道理说其实力并不弱于当时的李唐。且窦建德此人颇为宽容厚道,并听从劝谏,在河北老百姓心中很是有威望,但可惜的是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攻打洛阳时,窦建德率军救援王世充。虎牢关之战,窦建德兵败被俘,遇害于长安,时年四十九岁。

窦建德和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进行了长达12年的反隋和反唐斗争,成为推翻隋炀帝暴政的重要力量,为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尽管窦建德因缺乏政治远见等原因犯下一些严重错误,但他仍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农民军领袖。

江淮义军

江淮地区的起义军以杜伏威和辅公祏所领导的两支队伍无疑最为引人注目的。杜伏威,一位来自山东的英勇起义领袖,他先在章丘的长白山点燃起义的烽火,随后转战至准南地区,并成功兼并了其他几支农民起义军,逐渐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隋朝政府对此深感忧虑,曾两次派出大军进行镇压,然而却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这反而使得杜伏威的军队声名远扬,吸引了更多的起义势力纷纷加入,使他逐渐成为江淮地区最为强大的起义军领袖。尽管杜伏威麾下兵强马壮,但他并没有称帝之心,这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智慧和远见。于是在唐武德二年(619年),他明智地选择了向唐朝投降,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实现了从起义领袖到地方官员的华丽转身。

与此同时,在杜伏威的麾下还有一位名震一时的大将——辅公祏。他来自齐州临济(今山东章丘西北),与杜伏威并肩作战多年。然而,在降唐四年后的武德六年(623年),辅公祏却在丹阳(今江苏南京)举兵反唐。原来,在降唐之前,杜、辅二人之间便已经埋下了矛盾的种子。当杜伏威入唐为官后,辅公祏心中的不满和野心便迅速膨胀。他决定反叛唐朝,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宋,并沿用了南朝陈的宫室,以示与传统的连结。

然而,此时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各地大起义的浪潮逐渐退去,辅公祏的反叛注定会遭到失败的命运。次年,唐朝政府派遣重兵出征淮南,镇压这场反叛。在经过一场激战后,唐朝军队攻破了丹阳城池,辅公祏也被俘获。这一事件标志着隋末唐初大起义浪潮的尾声。叛乱期间,身在长安的杜伏威受到猜忌,在忧惧之中死去,享年四十一岁。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杜、辅二人虽然同为起义领袖,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杜伏威审时度势,明智地选择了投降唐朝,很是有几分激流勇退的勇气;而辅公祏则因野心勃勃、背离初心而走向了失败,最终还连累了杜伏威,倒也真是应了好兄弟同生共死的誓言。

结语

李唐统一天下,其余诸反王的结局自然好不到哪儿云。

王世充,出身于西域胡人世家(原姓支),自幼便痴迷于兵法之道,凭借卓越的才智和独到的见解,在平定杨玄感叛乱及河南民变中崭露头角。后来,他成功入主洛阳,拥立越王杨侗为帝,独揽大权。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不久便大败李密,招降了瓦岗众将,威震四方。619年,王世充果断废黜杨侗,自立为帝,定国号为郑,开启了一段新的辉煌历程。然而,621年,命运发生了逆转,他被秦王李世民击败,最终落入了仇人的手中,惨遭杀害。

刘武周,河间景城(今河北省交河县)人,是隋朝末年众多地方割据群雄之一。他骁勇善射,广结朋友,曾投奔隋太仆杨义臣,并跟随隋炀帝进攻高丽,凭借英勇表现,荣获建节校尉,后迁马邑校尉。在隋末大乱中,他起兵反抗隋朝,依附突厥部落,自封为“定杨可汗”,意图南下争夺天下。他占据储备丰富的晋阳,攻陷河东大部分地区,对关中形成巨大威胁。他自称皇帝,年号天兴,但由于军队缺乏物资,他不得不靠掠夺来维持军需。他曾大破裴寂、齐王李元吉,席卷山西。然而,武德三年(620年),他终究不敌秦王李世民,被迫弃城逃跑,最终被突厥杀害,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萧铣,原籍南兰陵郡兰陵县(现江苏省常州市),与梁宣帝血脉相连,是他的曾孙。在炀帝时期,他以外戚的身份出任罗川令,执掌一方。当大业十三年(617年)到来,岳州校尉董景珍、沔人张绣等人高举反隋旗帜,他们一致推举萧铣为领袖。他迅速进军巴陵,后来自封为梁王,并设立鸣凤为年号。次年,他正式称帝,并将都城迁至江陵,麾下拥有雄壮的四十万大军。他的势力范围广泛,西边至三峡,南边延伸至交趾,北边以汉水为界,东边则直达豫章,各地纷纷依附,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然而,萧铣虽然外表宽容,内心却充满忌惮,他诛戮大臣,导致内部离心离德。

武德四年秋(621年),萧铣终究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被唐军所击败并俘获。唐高祖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而萧铣一点也不怂,以一种凛然不屈的态度回答道:“隋朝失去天命,如同失去了掌中之鹿,使得英雄竞相追逐。我萧铣虽有心逐鹿,却未能得到天命的护佑,因此被陛下擒获。这正如田横在南面称王,他难道对不起汉朝吗?”唐高祖被这番言辞的不屈与桀骜激的大为震怒。最终,他下令将萧铣斩首于都市之中,这位曾经的王者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仅三十九岁的生命。

其余如李轨,林士弘,朱粲,沈法兴,梁师都,高开道,孟海公等小角色,也在历史大势的压迫下,湮灭于李唐大军的铁蹄之下,烽烟散尽,天下终归一统!

1 阅读: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