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人人留辫子的年代,他敢身穿明朝服饰

史小强 2024-04-01 18:04:39

他视死如归,被称为是反明复清的忠君爱国之士,为何遭人陷害押赴刑场,他与郑成功一道抵御清军名留青史,为何死后却无人知晓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张煌言的故事

张煌言是浙江宁波人,因为对清朝皇帝所颁下的剃发令十分愤慨而弃笔从戎,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江南人士大都不接受剃发制度,因为这是对于传承的践踏,结果就导致满城血腥,浙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张煌言投入鲁王朱以海麾下,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他们尊鲁王为监国,一路且战且退最后进入郑成功的辖地,而鲁监国封郑成功为延平王,张煌言则被封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郑成功当时是在长江抗击清军,张煌言则带领自己的人马为郑成功当先锋开辟上游战场。而沿途的清军水师根本不敢应战纷纷退避,所以张煌言很快就将芜湖、宁国等地区收复了。到了1659年八月初郑成功率军从崇明岛上岸,大举进攻打算速战速决,郑成功甚至亲自上阵右武卫周全斌负责攻打西门,正兵镇韩英也是冲锋陷阵,可是清军的火统很厉害他被不幸击中,并在几天后死去。

虽然攻打的只是一个小县城,但是久久打不下来,还死了很多人导致军队士气受挫而军心涣散,于是周全斌就跟郑成功商量说此时形势不利不如暂缓攻城,回去休整好了重新再来,郑成功虽然不甘心但是事已至此他不得不下令撤退。而张煌言这边一路上不管是打仗还是招抚都意外的顺利,百姓听闻明军来了穿着明朝的服饰各种欢迎都激动的流泪了,而有些官员更甚,没等到明军入境就派人提前派人去迎接张煌言,一日他们听到镇江胜利的消息,张煌言很是高兴便马上给五军都督张英写信说,让他催促一下郑成功赶紧到南京来,而张煌言自己日夜兼程在六月二十八日赶在郑成功之前到达,率军到南京观音门外时,郑成功才率军从镇江出发,张煌言率部下到了南京江面后便畅想着与郑成功的会师,但是他在观音门外停泊两天却始终不见郑成功的踪影,而这几天也给了南京清军的机会,他们趁着这个间隙做好应对准备而张煌言手底下的船只小人又少,单靠他自己没办法和清军正面抗衡,他只能让船先去芜湖而自己在江北浦口殿后

清军趁郑成功还没到,半夜发动了攻击直取张煌言。而张煌言以及他所率领的军队还没有郑成功那么厉害便只能躲躲藏藏,但是最后还是被清军给困住了,不敢万幸的是关键时刻张煌言的主力部队赶到清军慌忙退去,这才化险为夷。第二天张煌言便带着手下的主力部队前进清军就在城里不敢出站,而张煌言部下有一队前哨,人数很少毕竟只是侦查情况的,他们越过浦口来到江浦县城。当时城中有二百清军本来人数差距悬殊结果呢清军以为是明军大部队偷偷打过来了,吓得迅速逃走了,于是轻轻松松就拿下一座县城,这可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啊,张煌言立刻派人去跟郑成功报喜,而初四张煌言到达浦口又得知芜湖那边也投降的消息,第二天郑成功大军抵达南京附近的七里洲,一听郑成功到了张煌言便立马到南京与郑成功商量怎么攻打南京,因为郑成功来晚了几天给了南京清军反应的时间,他们做好防备坚守城池就是不出来主打一个龟缩

看到这个情况他便给张煌言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如果不能迅速攻克南京的话,附近的清军就能够赶来支援,到那时他们的处境会非常危险,但是把清军阻挡在芜湖外的话就可以缓解攻打南京的压力还能给他们争取时间,所以守住芜湖非常重要郑成功要张煌言亲自去芜湖,张煌言不想去都不行啦,于是当即就率船队到芜湖了可是就当张煌言畅想这郑成功占领南京到时候便直接可以挺进江南的时候却传来了南京郑成功兵败退走的消息。他正一走那颗坑惨了张煌言,我们说过之前清师水军看见张煌言便避开,那是因为他们真正害怕的是郑成功,这郑成功一退那清军立刻将长江牢牢控制住,让张煌言被困在江上,而后排出战舰步步紧逼,张煌言想着水路被围死不可能从水路跑了,与清军拼命没有援军的话根本守不住城,一旦城池被攻破全城百姓那可就惨喽,但若是从陆地上突围,将士家眷全在船上行动十分不方便,这使得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而张煌言觉得这全部人员先去支援池州,当然他们赶到时池州的部队正好撤了下来,于是便整合到了一起。并再次改变策略决定往西上先打江西再回师攻打安庆、池州

而不巧的是刚好遇到了驻守荆州的清军,已无路可避双方开战,天黑之后两方各自靠岸休整。而到了半夜突然响起了炮声,明军以为是清军劫营,但清军也害怕明军来袭开炮洗了洗地,就向下游跑了,双方都跑队伍一时之间乱做一团,张煌言眼看这情形便决定向英山、霍山的山寨去联络江西、湖广的有志之士,寻找机会再次起义,但没走多远就被清军追来,无奈张煌言只能奋力突围虽然成功逃脱但他率领的北伐军已经只剩下他自己了和一位仆人,二人历经坎坷到达浙江沿海,想着联络郑成功重整旗鼓,可是郑成功打算退居台湾并且去意已决,到了1662年,鲁监国朱以海因哮喘而逝世,张煌言眼看复国无望,便遣散所有人准备去普陀山当僧人,谁知他的行踪被告发,清军把他抓住。而清朝的官员对他都很钦佩劝他投降。而张煌言斥责道:无须多言,我只求速死。最终45岁的张煌言被送往刑场,而他端坐刑场头戴明朝方巾,身着明朝服饰,周围人群均不敢与其对视,这是汉族人士的风骨,为义赴死以身殉国,而张煌言也注定要留名青史。

0 阅读:9

史小强

简介: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喜欢关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