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以上三旗为“随侍宿卫”,紫禁城守护任务也多由上三旗负责

史海撷英 2024-01-23 09:20:14

对于清代统治者而言,京师做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地处京师核心位置的紫禁城更是皇帝的居所,其对京师的安全自然是万分重视,在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后,将一半以上的兵力置于京师布防,是为“禁旅八旗”,并以紫禁城为核心,构建了周围皇城、内城、外城的保卫系统,“禁旅八旗”总体上看有郎卫系统和兵卫系统,郎卫系统是由领侍卫府统领侍卫和亲军营构成,负责皇帝本人以及宫禁的安保工作,但实际参与到宫禁保卫工作的还有护军营、前锋营;兵卫系统是由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步军营—巡捕营构成,负责整个北京皇城、内城、外城的保卫任务,协作承担宿卫、宫门启闭、巡视等工作,安防体系各位是相当完备,下面重点来说说清代北京的禁卫问题。

紫禁城防卫

人员构成

紫禁城作为皇帝居所和办公之处,其防卫主要是由领侍卫府统辖的672多人的“随侍宿卫”和附属于领侍卫府的1098人的亲军营负责,前锋营和护军营也参与宫禁宿卫。

其中“随侍宿卫”相当于皇帝的贴身保镖,所以主打的就是要政治成分可靠,皆由满洲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子弟构成,所谓“国初,以八旗将士平定海内,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之军,爰选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宿卫侍从,视古羽林、虎贲、旅贲之职”。这部分“随侍宿卫”,看来是清朝皇帝最信任的,蒙八旗、汉军旗皆不预其内,就连下五旗的人也不得担任,整来整去看来上三旗才是亲儿子中的亲儿子。

从《钦定八旗通志》来看,附属于领侍卫府的亲军营的成分构成则宽松的多,大多数是由上三旗满八旗和蒙古八旗的人员构成,部分人员是由下五旗的士兵移入,就没有“随侍宿卫”这么讲究。负责守卫紫禁宫的还有护军营,亦是出身于上三旗。宫禁宿卫,由随侍宿卫、亲军营、上三旗护军已经构成完整体系,本来并不需要其他队伍来参与,但清帝又将前锋营引入宿卫行列,其用意以前锋营协理、监督护军营的事务,相互制衡的意味非常明显。除此之外,守卫宫禁任务的还有内务府上三旗的护军营,编制分别为1251人,他们和正身披甲人有所不同,是由满洲世袭奴仆和外族降人共同构成。

综合看来,守卫紫禁城的任务由领侍卫内大臣领导,兵种构成有上三旗随侍宿卫、亲军营、上三旗护军营、前锋营、内务府上三旗护军营五支。

宿卫之制

从《国朝宫史续编》的记载来看,紫禁城的防卫也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领侍卫内大臣,掌管统领侍卫亲军,在内大臣、散秩大臣的协助下履行宿卫之职,六名领侍卫内大臣分为六班,率领各班侍卫轮番入值,以轮值门户所在位置分为内班和外班。

内班:侍卫领班2人,署领班2人,侍卫30人值班乾清门。外班:散秩大臣1人,侍卫亲军10人值班中和殿;侍卫什长3人,侍卫亲军30人值班太和殿。

第二部分:八旗前锋营、护军营守卫其他各门,主要集中在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其主要各门守备如下:景运门:值班大臣1人,司鑰长1人,主事1人,护军校2人,传筹护军校1人,门笔帖式1人,阅门籍护军6人,护军18人,传筹护军9人。隆宗门:印务参领1人,护军参领1人,护军校2人,传筹护军校1人,门笔帖式1人,阅门籍护军1人,护军18人,传筹护军9人。后左门、后右门:护军参领各1人,护军校各2人,门笔帖式各1人,阅门籍护军各1人,护军各13人。中左门:护军参领1人,护军校1人,阅门籍护军2人,护军9人。中右门:前锋参领1人,前锋校1人,阅门籍护军2人,前锋9人。左翼门、右翼门:护军参领各1人,护军校各1人,阅门籍护军各1人,护军各9人。体仁阁、弘义阁、昭德门、贞度门、协和门、熙和门:护军校各1人,护军各9人。午门(含左、右门):护军参领1人,阅门籍护军2人,护军校4人,护军26人。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护军参领各1人,护军校各2人,阅门籍护军各2人,护军各18人。并且在四门内的磴道、栅栏内各有护军校1人,护军9人。

这里仅列出部分宫殿以及重要大门的守军,并不是全部。从《国朝宫史续编》记载看,执行守护任务最重的还是上三旗护军,前锋营参与度实在不高。

而内务府上三旗护军营主要承担紫禁宫内廷北部,其守卫的重点皇宫御花园与神武门之间的顺贞门。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皇宫东部的宁寿宫其也要设置宿卫。除此之外,紫禁宫内其他皇子、后妃的宫殿也都有内务府三旗护军宿卫。

紫禁城内外传筹路线图

为了让门禁制度有效地运行,清朝还有效继承了明廷所使用的“传筹”制度,主要由护军负责,驻守各门的“传筹护军”即负责此事,所谓“传筹”,就是夜间护军之间相互传递筹棒,以督察各个哨卡的值班情况。其传筹有内、外之分。“自中左门发筹,过东大库、西大库、中右门,仍至中左门,凡四汛为一周,传筹三,共以十三筹递传”。

皇城、内城、外城之守御

说完紫禁城里的防御体系,再来说说整个北京的。北京城防体系的主要是由禁旅八旗的护军营、骁骑营、步军营兼京师巡捕五营完成的。这三支部队人数众多,资格老,是守卫京师的绝对主力,下面来简单谈谈他们在京师城防体系中的作用。

护军营

护军营,原是天聪年间的“巴牙喇营”,营兵由满八旗、蒙八旗抽取精锐而成,每佐领抽取护军校1人、护军17人,共15930人。上三旗的护军主要任务是宿卫宫禁,而下五旗的护军则主要负责紫禁宫外围的皇城。

在午门东侧的阙左门有司鑰长护军校1人,护军9人;阙右门护军参领1人,护军校1人,护军9人;端门、天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各有护军参领1人,护军校2人,护军18人。而在紫禁城外围,东华门、西华门外以北至北城的两个角,为镶白旗、镶红二旗护军守卫;东华门、西华门北面中部一带由正红旗护军守卫。并在周围设16个堆汛和栅栏8座,每一堆汛、栅栏都有护军校1人,护军9人,下五旗护军按日分班值守。据《清会典事例》记载,紫禁城外围在顺治、康熙年间原为骁骑营驻守,雍正元年(1723年)改为下五旗护军驻守。

步军营兼巡捕五营

步军营则是顺治初年设立的单位。在乾隆年间,其编制为步军营官兵20281人和京师巡捕五营官兵10000人,总共30281人。此部戍守任务较重,要负责内城和外城的防务以及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的守卫任务,还要协同下五旗护军守卫皇城。

北京城示意图

看守内城九门和外城九门的步军营士兵不仅要严守门禁,还要禁止周围民户依城墙建蓬搭席,禁止闲杂人等在近门处歇宿。而与下三旗护军一起防守皇城的是满洲步军营,各旗按照所划分的地界设置堆汛、栅栏执行守御任务,共分汛90所,列栅116处。

而皇城外汛守由满、蒙、汉八旗共同承担,九门环绕的内城分汛625所,列栅1199座,内九门城城门设汛87所。皇城、内城每一个汛所设步军12,每一座栅栏有步军3人。京师巡捕营也在京师内外城设有汛所,巡捕中营防守圆明园一带,南营防守前三门(宣武、正阳、崇文)外及南郊,北营负责防守安定、德胜门外及北郊,左营、右营分管京城东郊和西郊。共计五营二十三汛。

骁骑营

骁骑营也是清朝的基本常备军,是天聪年间的行营马兵,即“阿礼哈超哈”,乃禁旅八旗军人数最多的兵种,由满、蒙、汉佐领抽取壮丁编成,满洲每一佐领抽取30人服役,有骁骑校1人,领催5人,骁骑20人,匠役2人;蒙古每一佐领抽取30人服役,有骁骑校1人,领催5人,骁骑20人,匠役2人;汉军一佐领抽取48人服役,有骁骑校1人,领催5人,鸟枪骁骑42人并汉军八旗每旗配藤牌兵100人。共38348人。人数为各军之冠。

骁骑营做为戍守京师的八旗基本武装几年,其职责基本上与步军营相同,主要承担内城九门和外城七门的防守任务。其内城九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城门,崇文门、宣武门八门,以满洲、蒙古、汉军分值,正阳门以八旗满洲、蒙古分值;外城七门,皆派八旗汉军按八旗方位戍守。并且骁骑营还承担着看管京师各个仓房、守卫外藩的职责。

总体来看:紫禁城由前锋营、上三旗护军、随侍宿卫、亲军营、内务府上三旗护军戍守;皇城由下五旗护军、步军营戍守;内城由骁骑营、步军营、巡捕营戍守;外城由骁骑营、步军营、巡捕营戍守。

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步军营兼巡捕营承担起了卫戍京师的大部分任务,而健锐营、火器营等编练之军,主要承担作战任务,卫戍京师之任较轻。像健锐营主要负责香山静宜园的安保工作,以及扈从巡幸之责,外派作战才是其主要任务,再如内火器营,只在京师各衙门封印(封印信休假)后,与骁骑营、步军营一起执行京师各门以及部分街道的守御任务,开印办公后即撤回。当然,当皇帝有重大出巡活动时,京师各营几乎都要派兵防卫,确保皇帝的安全。

为了更好地确保紫禁城的安全,清廷在紫禁城西北侧白塔山上安装信炮,只要接到紫禁城内的危险信号,白塔山便向天空放炮,驻扎在京师的八旗军必须迅速集结,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总体上说,禁旅八旗对京师的戍防制度是相当完善的,理论上可以确保京师以及紫禁宫防务的万无一失。但随着清廷的日益腐败,禁旅八旗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军纪败坏,防卫松弛的现象。以至于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竟然出现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的糗事。事实上,早在嘉庆十年(1805年),清仁宗就发现紫禁城内侍卫亲军“承平日久,官兵怠玩成习”,执勤的时候居然不披挂配发的制式装备,嘉庆皇帝三令五申的整饬,居然在八年后还能发生被天理教教徒打进紫禁城的事件,可见真是烂完了。

综上所述,清廷对于北京城的防务布置层层拱卫,围绕紫禁城建立了相当严密的保卫体系。但再好的制度也要由人来执行,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禁卫军开始出现了文恬武嬉的情况,也反映出清廷积重难返的势态。

2 阅读:445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