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为什么不能完全无痛?

金选医课 2024-05-09 01:21:31

为了解决分娩疼痛,医学界不遗余力地想出很多办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无痛分娩逐渐成为众多西方国家产科的常规服务,我国21世纪初开始规模化开展,到现在无痛分娩已经广泛覆盖大多数的医院、妇幼保健院。

不过,所谓的无痛分娩,其实并不是完全无痛的,为什么呢?

疼痛并非好东西

“生孩子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是女人不可违逆的命运,以前的女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我生之前没有害怕过疼痛。痛的确是撕心裂肺的,但比起有异常情况需要手术,算不了什么,熬一熬就过去了,只要宝宝好就行。”

“我怀孕的时候,因为患了糖尿病,医生怕有意外,建议我剖宫产。我觉得没有顺产的经历是人生的一个遗憾,如果还有机会,又没有异常情况,我要自然分娩,即使明知它很痛。”

“只有母亲才能理解这种痛苦,所以母爱才显得那么伟大。受过这样的磨练,女人都会变得更坚强。”

以上是很多母亲的想法……

在中国,千百年来,大部分人都将自然分娩疼痛视为自然的、必经的。

分娩疼痛源自子宫体规律收缩和宫颈扩张。在宫口开全前,疼痛多为下腹、腰骶部强烈的坠胀感、大便感。宫口扩张到7~8厘米时的疼痛最为剧烈。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期间,还合并撕裂、切割样痛,主要来自阴道、会阴的膨胀牵拉。据不完全统计,超过50%的产妇形容疼痛程度非常剧烈,35%的产妇不能忍受,尤其是初产妇。在医学疼痛指数中,产痛位居第二,仅次于烧灼痛,排第三的是胆绞痛和肾绞痛。

事实上,分娩痛在医学上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反应、主观感受,而且会给产妇和胎儿带来很多不良影响。生产时,产妇因痛大声叫喊,耗氧增加,直接影响胎盘供氧;疼痛造成的恐惧不安、焦急、过度紧张的心理,可造成母体内环境紊乱,子宫动脉收缩,两者共同导致胎盘血供下降,胎儿出现低氧血症,甚至酸中毒,新生儿窒息,严重的可造成婴儿死亡或病残。在宫口开全后,疼痛会令产妇不能配合医护人员用力,或身心疲惫无法用力,致使剖宫产、大出血、新生儿窒息、胎儿缺氧等情况增多。很多产妇因恐惧产痛,临产前直接选择剖宫产,也增加了很多无谓的手术并发症。

其实,除非情况非常危急、缺乏药品,否则,几乎没有人会同意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手术。只不过因为分娩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其附带的疼痛往往被很多人视作正常、应该的而忽视掉。在欧美等国家,医学界早就明确提出,医护人员看见剧烈产痛而不处理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目前,无痛分娩的主要方法是椎管内麻醉,跟腹部手术时的打麻醉类似,在宫口开大到2~3cm时,麻醉师让产妇左侧卧位,屈腿,后背弓起,穿刺腰椎,将麻醉药注入,并留置一条用药管持续给药,直到宫口开全时停药,宝宝娩出后再次给药。麻醉下的产妇只感到腹胀感和宫缩感,而子宫颈、盆底和阴道肌肉麻痹松弛,有利胎头下降。在宫口开大的过程中,产妇可以得到充分休息,到了最后关头就更有力量。临床研究证明,这种方式能缩短分娩时间、降低剖宫产率,利于母婴健康。

无痛分娩并非真正不痛

许多准家长会担心麻醉药会不会通过胎盘传给宝宝,会不会影响宝宝的脑部。有意思的是,剖宫产手术也需要打麻醉药,有此疑问的家长却比较少。究其原因,是很多人对无痛分娩不了解。

常规剂量的麻醉药物对新生儿的安全没有明显影响,何况无痛分娩时的用药剂量只有剖宫产手术时的1/20~1/10,因此进入母体血液、通过胎盘的几率微乎其微,只有当大剂量和反复使用麻醉药物或胎儿本来就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肝、肾疾病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才比较高。早在1979年,欧洲几国已经有37000多个临床实例验证了无痛分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技术更加成熟。

有的产妇在无痛分娩后,可能出现低血压、膀胱麻痹、头痛、腰痛,宝宝可能出现心跳暂时减慢、发热等不适,很常见,一般很快就能缓解。当然,麻醉必然伴随风险,在极少数情况下,会有过敏、感染、瘫痪、死亡的情况,几率在几十万到一百万分之一之间。

据很多产妇产后反映,无痛分娩时总体感受还算满意,不过跟她们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所谓的无痛分娩并不是无痛的,只是疼痛程度大大降低,而且,从临产开始至宫口开大到3cm,可能需要8个小时之多,占产程近半时间,期间疼痛已很明显。打了麻醉药后,宫口扩张加速,可能很快完成分娩,有的人会觉得没怎么享受到无痛的好处。

在中国,即使是椎管内麻醉,也只能是减痛,且非全程使用,这跟外国有很大差别。这是中外观念不同导致的:中国无痛分娩使用药物的浓度和剂量追求最小化,目的是减轻70%左右的疼痛,将疼痛控制在大部分人能接受的范围内,宫口开全即停药,有的到7~8cm时就停药。在宫口开3cm前不麻醉是担心会使产程延长甚至停滞,全开后停药则是担心产妇会因为感觉变差而不能很好地配合用力,导致大出血和胎儿窒息的几率更高。

而国外首先考虑提供完善的镇痛,消灭痛苦是第一位的,其他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例如用产钳、吸引器等帮助胎儿尽快娩出,因此国外无痛分娩下使用器械助产增多是普遍现象,数据显示完全无痛分娩器械助产率为12%,药物镇痛仅为3%。但在中国,无论是产妇、家属还是医生,都对器械助产有非常大的顾虑和忌讳,例如家长会担心宝宝被夹伤留有后遗症,医生怕家属认为自己对产妇情况判断有误而没有及早剖宫产等,直接影响了麻醉的实施。

此外,日益加深的医患矛盾,是多数医生不敢冒险的原因之一。即使是正常现象、正规操作,但只要不是家属希望出现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医患纠纷。

免除疼痛是人的基本权利

2010年8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13届国际疼痛大会上,专家们提出:享有疼痛治疗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承认所有人的内在尊严,拒绝疼痛治疗是完全错误的,这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WHO早在2001年就提出,疼痛感已经和呼吸频率、体温、脉搏和血压四个指标并列,成为第五大生命体征。

免除疼痛是人的基本权利。对于患者来说,手术可以麻醉,痛症可以止痛,麻醉科学的发展令疼痛不再像以前那么不可避免,而且疼痛对身心还有害处。那么,“生孩子必须痛”、“不痛可能生不出孩子”、“疼痛是没有关系,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的说法已经不符合最先进的医学理念,更不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所在。

镇痛乃至无痛分娩在临床的应用,明显减少了产妇的痛苦和分娩过程中体能的消耗,使产妇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顺利分娩。但另一面,更多的产妇仍然不得不忍受宫缩时的剧痛,或为了宝宝不愿意进行无痛分娩,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医院、家属甚至产妇自己对产痛的误解,以及社会信任危机造成的双输局面。

母亲是伟大的,在没有痛苦和更安全的情况下充分享受当妈妈的快乐,应该是所有人的愿望。

0 阅读:96

金选医课

简介:致力于缩小你和医生之间的信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