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进行的改革不仅触动地主阶级利益而且墨守成规故而失败

史海撷英 2024-04-04 16:45:05

王莽字巨君,生于初元四年(前45年),卒于地皇四年(23年),享年68岁。他是世界改革家中遭受中国人责难最多、冤枉最的历史人物,这些责难、这些冤枉,既是浅薄的,又是狭隘的,它昭示了中国人某种历史的、根深的、幸灾乐祸的心态。

如果王莽的改革成功了,新朝延续一两个世纪,那么,王莽一定是政坛奇迹的创造者,一定是有口皆碑的英雄人物,一定不会背上篡窃帝位的罪名。然而,假设不是历史,它只是对历史的反思,只是对未来的期盼。

在世人的眼中,王莽有两大罪状:一是用虚伪狡诈的手段捞取政治资本,欺骗天下吏民,僭越臣节,篡窃帝位;二是托古改制,把政治经济秩序搞得更加混乱,使当初对他寄予厚望的民众陷入史深的苦海。因此,两千年来,王莽是众口一辞的千古罪人,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是也?非也?王莽何罪之有呢?

首先,王莽攫取最高权力既是对正统的、世袭的观念的叛逆,更是对汉末腐败政治的一 种挑战,他称帝的顺利成功,为他的大胆改革铺平了道路。西汉末年,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一般官吏,呈现出禽兽食禄、朽木为官、群小日进的末世景象。此时,任何有条件、有能力的人都可以代汉自立,济苍生于水火。 然而,由于正统观念的深刻影响,任何有条件、有能力的人,若非刘氏皇族,自立为帝就是篡逆,就是名教的罪人,人人可得而诛之。王莽深知此理,所以他称帝的历程是漫长的、艰难的、必要的、无可非议的政治权谋。

既然好游、 好酒、好色,“斗鸡走马”,甚至闯入百姓家中强奸妇女的刘鹜可以轻易为帝, 既然对恋童董贤宠幸无比,甚至想把帝位拱手相让的刘欣可以轻易为帝,那么,勤身博学、克己不倦的王莽为什么不能一步步地登上皇帝宝座呢?王莽称帝的成功,既是汉朝气数已尽的反映,是王莽政治能力的证明,也是王莽改革的必要条件。很显然,没有权力,或权力很小,就不可能进行全国性的政治、经济改革,因此,王莽称帝何罪之有呢?

王莽

其次,面对艰难的时世,王莽托古改制,希望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的处境,增加政府的收入,实现天下大治。王莽称帝前后的七八年间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重点是经济制度的改革。王莽称帝不仅笼络亲党、剪除异己,充分利用姑母元帝皇后王政君的裙带关系,而且在当时天人感应、易姓受命的观念广泛流行的情况下,凡事往往引经据典,假托圣贤,即所谓的“诵《六艺》以文奸言” 。

王莽不安于做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的恭顺臣民,就像曹操不安于做汉献帝的恭顺臣民一样,这既是对皇帝权威的蔑视,更是对才德俱缺的皇帝的否定。皇帝无才无德无益于动荡局势下的苍生疾苦,谁不可取而代之呢?为什么要恭顺地忠贞地守护着一个高高在上的行尸与小丑呢?诸葛亮聪明睿智,在心底视刘禅为小丑、饭桶、脓包,但却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固然是诸葛亮的忠贞,但也可以说诸葛亮明珠投暗,成了正统观念的帮凶和牺牲品。在这个意义上,曹操是伟大的,王莽不也如此?

既然王莽称帝假托圣贤,赢得了臣民的广泛支持,那么,面对政治腐败、经济衰微、民生多艰的残破现实,如何加以改革,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呢?减租、免税、救灾、恤贫等小恩小惠已无济于事,王莽认为必须对经济制度加以改革,或许可以使天下安宁。为了顺利推进改革大业,减少阻力,王莽用心良苦地托古改制。托古,使王莽找到了行动的依据。在政治方面,王莽对官职、宗庙、社稷、封国、车服、刑罚等的改革,完全依照《周礼》上的名称,仿佛在复古,其阻力极小,意义不大,也不无荒唐之处。

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王莽的苦心是经济改革,以此打击商人地主的土地兼并、物价垄断和高利盘剥,缓和农民的流亡和反叛,挽救建立在火山口上的新朝政权—西汉政权。为此,就必须触及商人地主的利益,从而必然遭到商人地主的反对,所以王莽只能把《周礼》作为改革的旗帜,希望把改革的阻力减少到最低限度。因为《周礼》是圣人制定的制度,改革是依据 《周礼》而做出的政策变动,谁反对改革就是反对《周礼》;反对《周礼》就是反对圣人,就是名教的罪人,就应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所以,王莽的托古只是改革的一 种手段,并非真的要违背历史潮流,回到往昔的时代。

王莽的经济改革,主要有以下三项。第一,强制推行土地国有政策,没收商人地主的土地,禁止奴婢的买卖,实施王田私属制。王莽认为,土地兼并是社会动乱最根本的症结。 自耕农一旦失去土地,要么流亡异乡,要么沦为奴婢或佃农,其处境是悲惨的,铤而走险、作奸犯科就是必然的。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王莽认为必须把兼并者的土地收归国有,称为“王田”,再由国家分配给没有土地的农民;同时,奴婢改称“私属”,禁止买卖,杜绝奴婢的再生。如此,则农附其土,人安其命,天下就太平了。因此,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发布王田诏书说:“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则国给民富而颂声作。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制于臣民,撷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书》曰‘予则奴戮女’,唯不用命者,然后被此辜矣。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寂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错。予前在大麓,始令天下公田口井,时则有嘉禾之祥,遭反虏逆贼且止。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 ,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土地兼并是封建国家最根本的、不可解决的问题,早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就提出“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建议,但未被采纳。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更加疯狂,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在师丹的倡议下,孔光、何武等人拟定了一个占田最多30顷、占奴最多200人的限田限奴方案,但遭到占有大量土地和奴婢的权贵与豪族尤其是丁、傅两家外戚的强烈反对,所以方案刚刚公布,汉哀帝便下诏“且须后”,旋即赏给宠臣董贤2000顷土地,该方案变成一纸空文,尖锐的社会矛盾依然如故,并且恶性发展,可怕地推到王莽的面前。

为了缓和土地兼并的历史趋势,缓和农民的奴隶化进程,王莽实施均田的王田制,企图从商人地主的手中收回土地,这无异于虎口拔牙、火中取栗。王田制在实施过程中受到顽强的抵制,结果是官僚地主互相勾结,大谋私利,使无地农民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土地,于是民怨沸腾、天下汹汹。中郎区博见此,上疏王莽,公开反对王田制:“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歼陌,遂王诸夏,迄今海内未厌其敝。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施行。”

王莽的王田制决非“违民心”,违背的是整个地主阶级的意志,而推行的又是代表整个地主阶级利益的官府;王田制也并非违背历史规律,它是解决土地兼并最具幻想性、也最具革命性的改革方案,实施它的前提是农民暴力夺回土地,但王莽做不到,他只要求官府发文收回土地,再分给无地的农民;如此推行的结果,不仅伤害了农民阶级,而且伤害了地主阶级,王莽成了两大阶级之间的一个箭靶,焉能不万箭穿心!无奈之余,始建国四年(12年),王莽被迫下诏:“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这样,王莽改革的核心部分,就以对大土地所有者的妥协而宣告破产。

第二,面对残破的社会经济,为了限制商贾的投机兼并活动和高利贷盘剥,控制物价波动,保证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增加官府的财政收入,始建国二年(10年),王莽在鲁匡等人的建议下,实行新的工商统治政策,即五均六莞。 所谓“五均”,是指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官,由原来的令、长兼任,称为“五均司市师”。五均司市师的工作:一是定时评定物价,名叫“市平”;二是控制市场供应,市场货物滞销时,以原价收购,货物涨价时,则以平价出售;三是办理赊贷,根据具体情况,发放无息贷款或低息贷款;四是征收山泽税和其它杂税。所谓“六莞”,是指官府掌管六项经济事业,即由国家专卖盐、铁、酒,专营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经办五均赊贷。

王莽说,搞五均赊贷,是为了“齐众庶,抑并兼”。他下令六莞的诏书说:“夫盐,食肴之将;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藏;五均赊贷,百姓所取平,印以给澹;铁布铜冶,通行有无,备民用也。此六者,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必印于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豪民富贾,即要贫弱,先圣知其然也,故斡之。”

王莽

很显然,六莞的目的是打击商人地主囤积居奇,垄断物价,进行高利贷盘剥。为了保证这一措施的顺利施行,王莽“设科条防禁,犯者罪至死”。然而,王莽竟然在腐败的社会中,在无任何有效手段进行监督的情况下,却效法汉武帝以富商大贾为兴利之臣的做法,任命张长叔、 薛子仲等人去推行五均六莞政策。这等于授予了他们鱼肉百姓的合法权利。他们和地方官相勾结,“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利用经济特权敲诈勒索百姓,造成了“百姓愈困”、“众庶各不安生”的严重后果。与王田制一样,这又把人民的仇恨引向王莽。

第三,为了吸收商人地主的金钱,王莽在居摄二年(7年)到天凤元年(14年),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其中,最混乱的一 次曾规定货币种类达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之多,这在客观上增加了社会经济的紊乱,致使民间私用通行已久的五铢钱交易,因而王莽严格规定:“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称数。”由于触刑者实在太多,王莽只好减轻处罚,但触刑者仍然有增无减,地方上按照新的刑法把十多万犯人用槛车铁锁押解到长安做苦工,“ 愁苦死者什六七” 。这如何不让王莽成为人民的公敌呢?

在王莽改革的新政下,“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摇役烦剧,而枯早蝗虫相因。又因制作未定,上自公侯,下至小吏,皆不得奉禄,而私赋敛,货赂上流,狱讼不决。吏用苛暴立威,旁缘莽禁,侵刻小民。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吏不能禽而覆蔽之,浸淫日广。于是青、徐、荆楚之地往往万数。战斗死亡,缘边四夷所系虏,陷罪,饥疫,人相食,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王莽改革骚动天下,民不聊生,彻底失败,王莽心灰沮丧,贪婪地紧握权柄,人民对他彻底失望,终于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地皇三年(22年),王莽“乃议遣风俗大夫司国宪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泽、六莞之禁,即位以来诏令不便于民者皆收还之。第二年,王莽败亡,身首异处,舌头被仇恨者切割而食,其改革大业随之销声匿迹,人民仿佛胜利了。

王莽勇于改革,坚定地、冷酷地、残暴地执行他对症下药的经济政策,但他彻底失败了,他焉能不成为人民的公敌、历史的罪人? 然而,王莽又何罪之有呢? 王莽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就主观原因而言,班固指出:“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公卿旦入暮出,议论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县宰缺者,数年守兼,一切贪残日甚。中郎将、绣衣执法在郡国者,并乘权势,传相举奏。又十一公士分布劝农桑,班时令,案诸章,冠盖相望,交错道路,召会吏民,逮捕证左,郡县赋敛,递相赇赂,白黑纷然,守阙告诉者多。莽自见前颛权以得汉政,故务自揽众事,有司受成苟免。诸宝物名、帑藏、钱谷官,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书,宦官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当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前,前后相乘,愦眊不渫。莽常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尚书因是为奸寝事,上书待报者连年不得去,拘系郡县者逢赦而后出,卫卒不交代三岁矣。”

王莽

班固指出王莽改革失败的主观原因是:王莽“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只用心于确定制度,不着力于兑现,所以改革多停留在纸面上:王莽改革往往“讲合《六经》之说”,尽管他也针对时弊,但不无儒家教条的本本主义;王莽所用的官吏为原班人马或阿谀奉承之徒,多非干才,但善于为非作歹,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王莽因为阴谋而篡权,所以防备臣下效法而操纵一切,独木自然难撑将倾之大厦;王莽专权,受信用者可以上下其手,被疑忌者则“为奸寝事”,故政事不理;王莽喜欢改变制度,“政令烦多”,朝令夕改,故变得快,吹得也快。倘若王莽清洗官僚队伍,优化人才结构,放心让臣下办事,抛开儒家教条,简化政令,一心针对时弊,全力兑现,改革是否会成功,天下是否会大治呢?

结果依然失败,因为仅就他推行王田制而言,他就必须站到整个地主阶级的对立面,而他是根本做不到的,当时的任何人都做不到。而在王莽所处的时代,不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任何改革都是表面的,广大农民是誓死不答应的。因此,王莽改革失败的客观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是:长期积累的政治腐败,整个地主阶级的反抗,致使本来就面临“七亡七死”威胁的广大人民已处于揭竿斩木的起义前夕。王莽在暴风骤雨即将来临的革命背景下进行改革,既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可能的,改革已经过时,这犹如一个标准晚期、绝对晚期的癌症患者,任何高明的医师都已回天无力,更何况王莽是 一 个技艺欠精的医师,竟斗胆向病入膏肓的社会机体开刀,结果如何不是革命风暴的来临,绿林、赤眉大起义的爆发?王莽改革延缓了革命的爆发,客观而言,这是王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总不希望王莽称帝后像汉成帝、汉哀帝那样听任权柄旁落,尽情荒淫,甚至极度地荒淫,加速革命的爆发吧?的确,果真如此的话,无疑是加速革命来临的最佳做法,但在历史上,哪个百姓、哪个人民不希望天下太平呢?革命终于不可避免、避免不了地爆发了,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地主阶级死伤惨重,农民阶级死伤更惨更重,相互厮杀的结果是新的地主阶级诞生了,新的农民阶级诞生了,原来的尖锐矛盾骤然缓和下来,但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汉光武帝实施“州郡检核垦田顷田及户口年纪”的度田政策,企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不也不了了之,以失败告终吗?刘秀是在革命风暴后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更何况王莽是在革命风暴之前呢?更何况王莽又是篡权自立、并非刘氏宗室呢?有什么理由太多地指责王莽呢?就因为他改革失败吗?

王莽

在不可改革的时候进行改革,王莽焉能不走向失败?焉能不留下勉为其难、不可为而强为之、最后成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死敌的孤独而悲凉的背影?

改革是理性的,革命是感性的,前者是斜风细雨,后者是暴风骤雨,革命是改革难以为继、根本不可能后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历史上,任何王朝末年的改革都是极难的,也从未有过成功的先例,因此,王莽改革的失败,既是历史的,又是地主的,更是人民的,但王莽宿命地肩负起这一历史的罪愈。

吕思勉说:“新莽之所行,盖先秦以来志士仁人之公意,其成其败,其责皆当由抱此等见解者共负之,非莽一人所能尸其功罪也。”翦伯赞说:“假如我们离开‘袒刘’的立场,则王莽仍不失为中国史上最有胆识的一位政治家,这就从他大胆的执行改良政策表现出来。”美国的伯恩斯教授和拉尔夫教授则说:“公元后第一个世纪一开头,一个叫做王莽的篡位者,夺取了皇位并企图推行激进的改革。如果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计划,中国社会的性质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王莽宣布所有土地收归国有,以便平均分配给农田耕种者。他固定了物价,远在现代西方国家之前就已经推行了这样一项扶助农业的政策,即:国家直接参加农产品交易,买进余粮,储存到荒年再出售。他还发放低利息的政府贷款,帮助苦苦挣扎的农民们。更加令人惊叹的是,他决定废除奴隶制,不过,他发现这个办法行不通,就代之以对拥有奴隶的人征收一种特别税。他的人道主义的计划,代表着被视为草芥的劳苦百姓的利益,从而招来了商人和家资富有的人势不两立的反抗。反对他的起义爆发了,他本人被刺身死,他的计划被废弃了。”

0 阅读:43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