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刘伯承赴延安的一次惊险行程

党史博采 2024-05-15 15:49:10

文/杨海明

自1942年春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1943年秋,中共中央决定在年底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3年9月,在领导华北军民度过最艰危的时期后,应中央之召,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先后离开山西太行前线(滕代远留总部指挥工作,北方局书记由邓小平代理),在太谷县维垴村会合,一起出发通过敌占区赴延安,参加中共中央组织的高级干部整风学习和即将召开的党的七大。

穿越同蒲铁路,到逯村

彭德怀、刘伯承取道太谷赴延安,承担护送任务的是代号为同蒲支队的八路军太行二分区地下交通队。同蒲支队是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为建立太行根据地经晋绥根据地通往延安的西线地下交通线而成立的。它受八路军总部后勤部领导,有百余人,带武器、穿便衣,主要承担党政军干部、进步分子、国际友人安全通往延安的任务。常驻太谷边山的常畛村,杨毓贤任队长,王立岗任副队长,政委是周其德。

早在护送任务刚下达时,八路军总部即派保卫部长卜盛光到支队驻地审查安全条件、研究护送方案。在彭德怀、刘伯承一行人来到维垴村后,二分区司令员曾绍光和副政委陶鲁笳把王立岗叫去(当时队长杨毓贤因负伤住院),命令他和周其德执行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组织精明强干的小分队,护送彭、刘两位首长回延安,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完成任务,就等于消灭了日本鬼子一个师团,一定要保证中央首长的绝对安全。”

彭德怀、刘伯承回延安,要穿越棋布星陈的敌占区堡垒群,和日伪军设置的同蒲铁路、汾河、太汾公路和白石沟公路等多道封锁线。其中,第一道封锁线——同蒲铁路,是敌人重点设防的交通要脉,为完成好任务,支队在封锁线上下足了功夫,往返侦查了多次。

◆同蒲铁路宁武段。

这一天,彭德怀、刘伯承听取了支队对行进路线、群众基础、行动部署等情况的汇报,期间,他们提了一些问题,最终决定夜行晓宿,夜间行路、白天隐蔽休息,并由王立岗带少数战士连夜赶回榆次同蒲铁路西打探消息、掌握情况,做好穿越同蒲铁路后隐蔽点的选取和准备工作。

次日下午3时许,彭德怀、刘伯承按照支队安排,换了衣服,头裹白毛巾,打扮成农民模样。同大家一起吃过小米饭后,在周其德所率小分队的护送下,由常畛出发,黄昏时分,安全进入榆次孟高庄与东阳一带,此处地势平坦开阔,又有与同蒲铁路并行的榆太公路,敌人巡逻频繁,封锁很严。为了安全通过,支队先派2名战士穿过铁路,沿线进行侦查,没有发现异常。晚上10点多钟,待敌装甲火车用灯光照射后,彭德怀、刘伯承和支队战士一起迅速穿越同蒲铁路、榆太公路。后经南席、西范,日夜兼程,披星戴月,顺利到达榆次境内隐蔽点逯村。

为什么将逯村选做通过百余里敌占区的隐蔽点、宿营地呢?刘伯承曾在回忆文章中讲过:“在敌占区‘格子网’内,武工队、小部队积极地发动群众,和群众一起对敌进行了极为有力而又巧妙的斗争。他们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斗争方法。敌人在据点附近,甚至在碉堡内也会突然遭到打击,被打死或被活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伪军、伪人员不敢再作坏事,并逐渐向我靠拢,与我建立了联系。我们逐渐地在敌占区内创立了许多大块的隐蔽的游击根据地。”逯村正是在“格子网”斗争中创立的游击根据地、堡垒村,全村近200户人家,西距徐沟县20华里,南距太谷县40华里,东距榆次城40华里,对敌斗争成绩显著,群众基础好,以被榆(次)、太(谷)、祁(县)路西抗日政府当做“高子”,被日伪视为“钉子”而远近闻名。

昼伏夜行,至徐沟

逯村虽然地处三角地带,但是距敌据点很近、居敌包围之中,东去10华里是敌东阳据点,南去10华里是敌大常据点,西南8华里是敌集义据点。为了安全,支队和路西县委一道派出内线掌握各敌伪据点情况,安排可靠群众作隐蔽岗哨,精心准备村西头地下党员梁先印家大院和村北半华里处龙天庙两个宿营点,反复推演各种可能出现的敌情和转移方向。

彭德怀、刘伯承先是住进了村西大院西屋,支队战士除部分留下担任警戒外,其余住到了相距20米的另一院内。只是,随行马匹目标大,地里又无处藏身,经再三思考,趁夜深人静,村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张谦受把马牵到了离村1华里处的西北沙窝地,那里的两座旧砖窑正好能将它们隐蔽起来。次日拂晓,天色朦胧,彭德怀、刘伯承一行人又移至龙天庙内。此庙被秋禾密密掩盖,前有天顺渠防御,背靠沙窝荒滩,一旦发现情况可守可退,便于转移。

龙天庙年久失修,没有可以坐的地方。彭德怀背着双手,面壁而立,欣赏粉壁墙上残存的字画。刘伯承席地而坐,和支队战士们亲切交谈。刘伯承仔细询问敌占区群众的生活状况,当王立岗回答对有些情况掌握不够清楚时,彭德怀义正词严地说道,要关心人民的生活,不关心人民生活,就不是人民军队。在谈话过程中,外面突然响起刺耳的枪声,一声紧似一声,战士们一惊,以为是被敌人发现了。刘伯承立即说道:“同志们不要慌!”彭德怀极其沉着地问:“这是哪里打枪?”王立岗答:“白天敌人经常打枪。”听罢,彭德怀胸有成竹地说:“敌人如果发现了我们,肯定是不会打枪的。”很快,村里的群众骨干报告说,是东阳敌人在村边打野兔,现在已向开白村去了。接着,彭德怀给战士们讲了全国及华北的抗战形势,还鼓励战士们努力学习,苦练杀敌本领,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

傍晚,彭德怀、刘伯承和战士们由逯村西行,绕过敌集义据点,悄无声息地从徐沟和同戈站之间的公路上通过,经王达、龙家营、云芝和长头村,最后落脚汾河东岸东穆庄村。正值深秋,汾河的咆哮声淹没了两人坐骑的嘶鸣。

渡过汾河,达清源

当天晚上,经预先侦查,按原定计划,彭德怀、刘伯承和战士们准备在东穆庄村附近的渡口渡河。微弱的光从封锁渡口的碉堡射出,群众准备的渡船也在月光的照耀下不停地摇荡。大家依次上船,船被河水冲击,费了很大功夫,约半小时后才全员到了汾河西岸。渡河后快走20里,天色微明,日伪的又一道封锁线——太汾公路挡住了去路,经侦查未发现敌情,彭德怀、刘伯承一行人飞快地从清源城北穿过,不多时开始上山。清源边山虽然仍是敌占区,但是当大家看到漫山遍野的葡萄架时,明显都松了一口气。

◆出席东路军将领会议人员合影。朱德 (左四)、彭德怀 (左一)、刘伯承 (右二)、左权(右一)。

就在这时,不远的地方,陡然响起了枪声,王立岗火速集合队伍子弹上膛、准备战斗。彭德怀、刘伯承快速登上山顶,举起望远镜向西边望去。西边山沟里的枪声越来越密,不时传来重机枪和掷弹筒的声响。这时,东边也枪声大作,而且响声比西边更甚。侦查员飞奔而来,向彭德怀、刘伯承报告,东边白石沟的三四百敌人,正在向我们这里移动。

看到大家格外紧张,彭德怀微笑着说:“转山头是咱们的家常饭。看,这么多山,这么多沟,满山葡萄架,咱人少,目标小,更好办。”简单有力的话语,如一股暖流,瞬间温暖了战士们的心,恐慌的情绪一扫而空。

一天之中,彭德怀、刘伯承和战士们与敌人在沟壑里、葡萄架下转山头、“捉迷藏”。事后才得知,原来是晋绥八分区昨晚歼灭了潜入我边沿区草庄头据点的敌军,今天敌人采取了报复性行动,打伤了一些群众,烧掉了一些民房,天黑了才走。

日暮时分,彭德怀、刘伯承和战士们穿越敌人把守的白石沟公路,找到了晋绥八分区部队。此去便是到延安的坦途,两人站在山坡上,向终年出入于敌占区的同蒲支队战士挥手告别,直到支队战士转过山坳,他们才转身向延安走去。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0 阅读:49

党史博采

简介:全国最早出版主流党史期刊之一,全面揭示中共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