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士族垄断官场,皇权也被压制,东晋门阀政治逐步确立

小筱说历史 2023-12-24 19:03:03
前言

从东汉末年开始,持续近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结束,西晋王朝再度肩负起统一天下重任。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统一大业仅仅得以维系短短半世纪便顷刻破碎,致使中国再次陷入了军阀割据、混乱无度的残酷境地。

就在这时,素来被视为汉族政权的统治核心区域——位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在西晋末期受到了外族势力的侵袭,使得该地区摆脱了汉族政权的封建控制,进而被迫陷入五胡十六国的动荡难安的政治状态之中。

尽管西晋王朝的灭亡,宣告了司马氏家族,在北方地区的封建统治地位的终结,但值得庆幸的是在“八王之乱”的浩劫过后,司马氏家族中的显赫人物东海王司马越洞察先机,提前在充满潜力的江南地区巩固统治基础。

正因为如此,司马氏家族的政权得以延续。公元317年的3月份,晋愍帝不幸沦为俘虏,象征着西晋政权的消失殆尽。转眼间,早已在南方立足的司马睿自封为王,并于次年正式登基称帝,揭开了东晋时代的序幕。

东晋政权的创建虽然确保了司马氏家族对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封建统治得以续存,但此时的东晋司马氏作为皇室权威的象征,却面临着极为困窘的政治局面。

司马家族族谱

源于西晋永嘉年间的南渡移民浪潮,促使众多具有强大实力,和深厚背景的北方世家大族,及高官贵人涌入东晋政权的保护伞之下。

借助于其自身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优越条件,这些人士不断试图在东晋政府中渗透进来,逐渐成为东晋的主导力量。

更为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北方世家大族对东晋政权的干预,也激起了江南本地士族的强烈反感。他们渴望通过争取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来证明,作为江南士族代表同样具有发言权。

于是,在东晋王朝时期,形成了以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门阀世族,相互交替掌握权力的政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门阀政治。

这种独特的政治形态,虽然支撑起稳定的社会结构,但它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并且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东晋政权初期“王与司马共天下”局面的出现以及门阀政治的确立

在东晋王朝正式构建之前,身为东吴都尉兼督泽、徐二州并豫州扬州地方诸军的司马睿,便已开始在江南区域积累自身影响力,为司马氏家族将来的政治前途做长远规划。

司马睿

当东海王司马越派遣司马睿担任江南地方官职之际,他选择了北方名门望族——王家的杰出代表王导,共同为政权之崛起鞠躬尽瘁。

王导以其深刻洞见与远见卓识,为司马睿在江南大地扩大势力范围,及奠定坚实统治基础提供无数睿智计策,从而成为了后来东晋政权,得以成功建立的首功之人。

当王氏家族在江南区域的根基日益巩固之后,王导对司马睿的重要性,也随之越发显现出来。自东晋王朝正式成立之后,司马睿为了感激王导的巨大贡献,特地册封其为东晋的总理大臣,全权负责处理国家各项政务事宜。

不仅如此,司马睿更是授命王导的弟弟王敦,为当时东晋王国的镇东大将军,授予其调度全国各州县军事力量的权力,使其在诸位官员中居于仅次于王导的显赫地位。

于是乎,王氏家族逐渐在东晋王朝初创时期,取得了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全面主导地位,兄弟俩也成为与皇室司马家族并列的,一大实力雄厚的政治集团。

纵观历史记载,这样“王与司马共天下”的格局的形成,无疑见证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确立,及其稳步发展的过程。

王与司马共天下

在随后的东晋政权中,王氏家族牢牢把握朝廷实权的,也往往是那些堪称贵胄出身的世家大族。

举世闻名的琅玡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众多令人瞩目的世家大族接踵而至,成为东晋朝廷的主导势力。

他们轮流主持政事,相互间常有激烈的贵族派系纷争,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东晋门阀政治的混乱现象。

门阀士族的经济特权以及身份识别

在东晋政权中,以门阀士族为主导的政治格局,不仅使他们在政治领域,享有无人能及的统治权力,更是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享受着无可比拟的特殊优待。

例如在经济层面,在东晋王朝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门阀氏族,都拥有漫长的家族传承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其中一些可追溯至东汉末年便已成名立万的家族,如著名的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族谱

另一部分则是,在接下来的三国和西晋阶段井喷式地崛起,其发展速度令人瞩目。这些门阀士族在经济领域,拥有广阔的领地控制权,但这仅仅是他们雄厚经济实力的表现之一。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门阀氏族手握众多的侍从、奴隶和私人军队,特别是那些由北方迁徙而来的士族,他们携带全家老小,往往带领数千侍从和奴隶,来到江南地区展开新的生活。

再者,由于西晋时期对世族经济特权的确保,如今的门阀氏族仍享有至上的经济特权。

相较于西晋,东晋政府给予门阀士族的经济特权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尤其表现在官品荫庇户口上,西晋时一品官可荫蔽十五户,而到了东晋竟增至四十户。

他们运用自身政治和经济的特权,积极扩大个人势力,最为显著的便是频繁收购其他私人土地,同时兴建华美壮观的宫殿庄园,借此名义弘扬士族修养,实则展示出这些特权阶层自私的本性。

在东晋时期,实际操控朝廷政务并参与政治斗争,以及缔结姻亲的门阀士族,仅限于少数几家,因此从宏观角度来看,东晋的政治环境呈现出一种高度封闭性的特征。

一方面,这些士族牢牢掌控了选任官员的渠道,以致东晋官员基本来自于士族群体;另一方面,为了维护自身尊贵的社会地位,防止新兴势力的渗入,门阀士族大力推广“宗谱”观念,严格划定士族与寒门之间的界限。

东晋士族

皇权与门阀士族之间矛盾的激化

从东晋朝廷甫一兴建,其政务便已于士族阶级手中牢牢掌控。

作为封建王朝的至高统治者,皇上多数受到那些广为安插耳目、朝野势力盘根错节,并已获广泛政治地位,及雄厚财力支持的士族代表的制约,一度呈现为如同傀儡般的政治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国家的最高君主,皇上必然会感到满腹怨气。最初之时,由于朝廷根基尚不牢固,皇上也许会对士族掌控政务保持容忍。

然而待到东晋政权,在南方区域的统治体系得以稳定之后,皇权即将迎来触底反弹的时刻。此举无疑使得皇权与士族间的政治矛盾,日益凸显且变得愈发尖锐,最终到达无法调和的境地。

在晋元帝期间,对于王氏宗族于朝廷上一枝独秀的现象,司马睿自然也心存不满,于是他时常选拔南渡而来的北方二流士族融入到官署之中,以此作为牵制王氏宗族政治影响力的有效武器。

王导

与此同时,司马睿亦对王敦手握军权而自作主张的行为感到忧虑。他任命随即提拔的刘隗、戴渊等人,无休止地征收当时军事重镇扬州的赋役为兵员,以此来抵挡王敦的武力威胁,同时还继续压制王导、王敦的权力。

如此一来,导致了王导和王敦的无比愤怒。公元322 年,拥兵自重的王敦率先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军事政变,王敦大军一路冲破屏障直逼建康城。

元帝迫于压力不得不将戴渊等人问斩,王敦见状便立刻收兵制退,王敦撤兵后不久,晋元帝不幸病逝。明帝即位后,王敦期望能借东晋政权混乱时局取而代之。

公元324 年,王敦再度起兵谋反,但在出征途中,王敦却因为疾病缠身而离世,使得这次谋反之举未能成功实现,王氏家族的声势也因此走向衰败。

明帝驾崩后,成帝执政期间,东晋又爆发了苏峻之乱。叛乱的起源同样是出于苏俊与中央皇室及士族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最后这场动荡才得以平息。

苏峻之乱

评价

东晋政权最为不容忽视的特征,便是门阀政治的盛行。这种源自门阀士族周而复始地,主导朝廷运作的封建政治态势,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东晋朝廷,在日常政务处理及政权稳固上的正向推进。

这不仅得益于门阀士族自身的雄厚实力,他们深厚的儒家修养、丰富的政治经历,更拥有适应当时南北复杂形势,并推行有效政策的卓越能力。

然而,这种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历朝历代大力提倡甚至努力构建的,神圣无比的皇权角色,视若无睹的门阀政治,实质上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异化”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异化”只是暂时性的,随着封建王朝的持续演变,君主专制必将重拾传统政治模式的主导地位。

东晋门阀士族

东晋时期的门阀政治,对南方社会政治环境施加了深远影响。这种以门阀士族主导国家大权的情景,逐渐演变为当时东晋各方势力,竞相角逐的政治高峰。

他们以议论政事与品评人物为职责,时常展现出空洞而宏大的政治抱负。这种浮夸风气的滋生与传播,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氛围。

作为我国古代封建历史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短暂失控的表现,门阀政治注定无法持久存在。

皇权必然趋于获得更大的政治掌控力,由此引发的矛盾日益尖锐。直至南朝时期,具有调解作用的庶族势力,开始崭露头角,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命运再度回归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晋书》

0 阅读:51

小筱说历史

简介:带你领略精英人物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