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天下事可指麾而定的公孙瓒,为何最后兵败身死

士峰说史 2023-12-18 16:43:56

公孙瓒之名,就像一道璀璨的流星,在汉末的乱世之中,划破中国古老的苍穹。他的人生经历既是一位英雄的悲剧,又是一位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课题。文章以公孙瓒的生平为线索,来探讨这位曾经辉煌一时,后来又因祸得福的人物。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乱世之中崛起得最快的人物之一。他的武力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无敌的。渤海一役,他以二万步骑击溃了黄巾军十万大军,杀敌、俘上万。公孙瓒是一个典型的骑术高手,他的部队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其素质也超过了当时所有的敌人。

公孙瓒的势力,很快就扩散到了整个北域。他在幽州,青州,冀州都有很强的实力,并对当地的政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曾经在他手下效力过。这既是他的军事才能,也是他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所起的作用。

公孙瓒在汉末动荡不定的乱世中,并不是孤军作战。他联合了袁术和陶谦这两个大势力,相互扶持。这些人,无一不是位高权重之辈,对公孙瓒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作用。

不过,公孙瓒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势,但实际上,他的底蕴却并不深厚。虽然他在几个州都有势力,但是他没有一个真正牢固的基地。在幽州,连刘虞都没办法直接对抗,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蓟都外围建立城池。

公孙瓒的那些同盟,虽然看起来很厉害,但是到了危急关头,似乎并不是那么靠得住的。袁术、陶谦在曹操的打击下,实力大减。公孙瓒同盟力量的削弱,给他的军政局势带来很大的冲击。

公孙瓒与袁绍在界桥之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战虽然没有彻底失败,但是公孙瓒战后的政局、军事形势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此后,袁绍以曹操为首,逐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特别是兖州、徐州两次大捷,使公孙瓒的势力大大减弱。刘备的态度变化尤其重要,他占领徐州以后,很快就对袁绍表示友好,使其更加孤立。

公孙瓒的灭亡,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首先,他处理内乱的方法,尤其是弑杀刘虞,在幽州引起了一场大范围的叛乱。乌桓等各部族,又以刘虞的儿子刘和为靠山,使公孙瓒的处境更加艰难。

公孙瓒战略上的错误也是其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过分依靠防守战略,比如在易县修筑多道防线,囤积粮草,企图以坚壁清野、粮草丰富等方式抵挡袁绍的攻势。但这样的被动防守,不但没能发挥其骑兵的作用,反倒把自己置于了不利的地位。

公孙瓒忽略了“民心”这两个字。他对部下太过严厉,太过多疑,以致于内部矛盾激化,人心涣散。如此一来,就算他手握重兵,也很难支撑下去。

公孙瓒在策略上的抉择,使其陷入了被动、保守的局面。袁绍兵临城下,曹操却不发兵来援,造成各路大军孤军深入,或陷或降。袁绍大军终于大破易县,公孙瓒再也无法挽回败局。

袁绍利用地下通道的方法,从公孙瓒所在的城墙下面掘出一条通道,把这条路给毁了。如此新颖的攻城方法,使得公孙瓒原本的防守战术,在这一次的攻城战中,变得毫无用武之地,最后一败涂地。

公孙瓒之死,不仅说明了武力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当时的时局、民心的把握。公孙瓒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对民心的把握不够,对形势的把握不够精准,是其败亡的根本原因。成功的不一定是最强大的勇士,而只有能洞察社会局势,了解并赢得民心的领袖。

1 阅读:485

士峰说史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关注点赞